社论-新政府要正视3-2期风场竞标乱象
离岸风电开发商为了获得容量分配,无不尽可能向政府承诺国产项目以抢得高分,尔后遭遇执行困难时,再回头向政府请求协助。无怪乎外界戏称,区块开发选商就像是吹牛大赛。图/美联社
新政府520即将就任,日前离岸风电产业协会(TOWIA)拜会准经济部长郭智辉,各开发商向他提出区块开发3-1期展延并网期程,以及检讨降低国产化比例等建言,这些都是当前3-1期专案所遭遇的挑战,政府和产业需要一起面对。与此同时,3-2期的招标选商也正在进行,但我们恐怕也可预见,未来当3-2期得标业者再度拜访郭部长甚至更高层决策者时,前述的建言可能会原封不动的再被提出。
令人困惑的是,如果已知问题在哪里,为何仍任由它继续发生?一直以来,台湾要发展离岸风电最常被业者诟病的问题不外乎:过于理想化的国产化规范、专案难具商业可行性等。既然如此,不禁令人好奇,开发商们为何仍愿意参与3-2期投标,甚至还肯大方承诺国产化分数?这一切皆和制度设计有关。
无论是3-1和3-2竞标,各开发商都会以0元投标,并将绿电销售给企业用户。社会各界先前呼吁选商应该要纳入财务和技术能力标准,岂料最后这两项仅作为门槛,没有任何开发商会在财务和技术审查中被剔除。唯一具有选商鉴别度的,只剩下各风场专案的产业关联计划,也就是俗称的国产化。在台湾,想要得标的开发商不一定要会盖风场,但一定要懂得承诺国产化。
各开发商为了获得容量分配,无不尽可能向政府承诺国产项目以抢得高分,例如水下基础、风力机、海缆、船舶等,尔后真正遭遇执行困难时,再回头向政府请求协助。无怪乎外界戏称,区块开发选商就像是吹牛大赛。
距3-1期选商完成迄今已超过一年,政府就算一路替业者大开绿灯,放宽行政契约、推出绿电信保、通案开放展延、改善融资环境等,持平而论,目前3-1期专案并无太多实质进展。本土采购合约履行状况不佳,企业购售电合约(CPPA)也签不下来,种种问题,除了大环境面对逆风之外,也跟选商规则有关。
检视3-1和3-2的竞标过程,凸显出当前离岸风电选商制度所造成的两大困境:首先,企业无稳定、可负担的绿电来源。以国产化作为唯一鉴别标准,等同于将快速发展国产实力的浪漫信仰,置于实质达成净零碳排之上。而鼓励不计一切承诺国产化的游戏规则,导致得标业者必须增加资本支出来履行自己的国产化义务(或承担罚金),如此又恶化了离岸风场专案的成本结构。风场成本高昂,自然冲击商业可行性,连带影响投、融资,以及后续的并网时间。
而企业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才能买到绿电,也就难以落实去碳化路径。或者,干脆企业也先承诺绿电采购比例,等真的买不到再说。从离岸风场开发,到企业采购去碳化电力,俨然成为作文比赛。对照政府大张旗鼓宣示台湾要在2050年达成净零转型,并设定2030等阶段性目标,显得格外讽刺。
其次,在地供应链无可靠且有价值的订单。设定适当的游戏规则来促进国内产业发展,这个概念并没有错。不过,政府其实没有能力在选商过程进行实质审查。例如,在地供应链的实际产能为何?就算有产能,会不会超卖?开发商是否真的具备履行承诺的意愿和能力?现况是,开发商只要附上简要的采购协议书即可,以至会画大饼的开发商不会输,不会画的才岌岌可危。政府或许会说,承诺做不到就开罚,但就算真的开罚,本土供应链仍无法受惠,受害最深的还是台湾的产业。
选商规则已定,但政府仍有机会拨乱反正,那就是务实审视各专案计划的产业关联计划,从头掌握各风场开发成本和可行性,而非放任离岸风电竞标乱象。蔡英文总统上个月曾在公开场合中感性地说,「我们用八年的时间,让政策白皮书上『能源转型』四个字,变成眼前实际的场景。」不过,当笃志力行的精神逐渐被「到时候再说」的取巧投机气氛所取代,眼前我们所见证的能源转型阶段性成果,未来恐怕也将成为绝响。
第二阶段潜力场址虽有成就,但第三阶段区块开发已经走歪,未来成败须由新政府一肩承担。我们由衷希望赖清德总统能看到蔡英文总统看不到的这场吹牛比赛。如果3-2期选商过程没有出现任何改变,下一场离岸风电开发商与政府官员们的会议,议程只需要剪下贴上,不外乎仍是:要协助业者减轻国产化义务、通案要进行展延、政府要协调公股行库融资、政府要降低规费费用、政府要呼吁企业出高价购买绿电等等。至于几年后是否风场能够真得完成,企业何时能买到充足的绿电,真的有人在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