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科研界的乱象

▲日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开发新万能细胞STAP被疑造假。(图/翻摄网路

李武忠

科技让人类生活充满无限想像和希望,而忠于实验数据,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要求。而一向重视学术伦理传统的日本科研界日前却发生重大丑闻,引发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在理化学研究所「发生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小组担任领导人的小保方晴子发表有关新型万能细胞「STA P细胞」论文被确认存在「捏造和窜改」学术不当行为,将「劝告正式撤回论文」。日本科研界也针对该事件所凸显出当前日本年轻科研人员存在的研究伦理体系不完备、研究机构过度成果至上主义等问题做出深刻检讨。因为一旦丧失基本的学术道德与伦理,让抄袭造假成风,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术和领先的科技。

美国科学能如此蓬勃发展主要动能在于献身科学的研究者醉心于真理的追求与年青人的培养并强调「学术伦理」的重要。毕竟科学与历史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从尝试错误及面对失败中探索出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而后者却不断重复错误,甚至成为一种轮回。

事实上国内科研界同样存在学霸派阀、造假、抄袭等现象,只是因为没有闹出国际事件,未引起媒体关注,这样的风气持续下去将影响台湾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可以转成经济成长动能的能量越来越薄弱,长期寅吃卯粮的结果造成当前台湾经济陷入找不到新引擎困局;已有学者为文指出在国家计划性知识」规画下,台湾学术界已进入全面「集体管控」阶段,甚至沦为学门派阀垄断和排除异己工具,即便成立科技部也无助现况改善,台湾社会忧心服贸对台湾经济可能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台湾科技研发根基正受到侵蚀。

以农渔业科研为例,在先天条件受限及生产成本偏高的不利情况下,科技是台湾农业面对贸易自由化竞争利器。面对后W TO 复杂的农渔业竞争情境农业科研机构受到旧有员额编制限制及政策方向转变,在以技转专利数量为考核重点的迷失下,研究人员迫于绩效压力改选择技术进入障碍低的项目作为研究重点,争相投入保养、化妆保健食品产品的研发,不再以农渔民需求为主要考量,研发成果与农渔民需求出现严重落差。为求速效,许多技术与产品的原始发想多直接取自国外研究成果,改以「模仿」取代「原创」。对于基础性与必需扎根的研究工作反而乏人问津,特别是长期困扰农民的品种基因劣化病虫害丛生、化学药物使用量过度、农渔产品附加价值偏低、生产环境恶化、产销失衡等等,亟需仰赖科技来协助克服的难题,已少见亮眼表现。在官员刻意护航下许多研究成果被过度夸大,导致政府所举办的台湾农渔业生技成果展,虽然风光,但是真正能商品化,能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案例相当有限。这股夸大不实,急功近利的作风普遍存在国家学术暨试验研究机构,已经严重影响到台湾整体的研究水准,甚至让去职高官持续掌握计划的生杀大权,却始终未见内部自省机制。

反省是成长的启动子,台湾应该打破学阀派系的垄断并重建学术伦理,还给科研人一个干净不受钳制的研究空间,而身为科研人在追求自我理想实现的同时,也别忘记科学的第一守则­-「诚实」。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