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农民腐蚀农业根基

李武忠

媒体报导监察院为假农民领取老农津贴案再度纠正内政部农委会,使得该议题再度引发社会大众关注。而假农民问题复杂是否会获得彻底解决,外界多抱持悲观态度,监察院应拿出积极做为不能再让民众失望。

政府体谅老农辛苦一辈子。给予津贴补助让老农晚年生活有保障,立意良善。然而受到选举、农会地方派系等因素影响,对于申请资格往往采取宽松认定且未落实实地稽查动作,大施人情,才会让有心人士得逞。由于补助金额不断加码(每人每月7千元) ,诱因提高,目前假农民数量相当多(农业人口仅54.4万人,请领老农津贴人数达67.5万人,每年投保农保则高达145.4万人)在农业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每年老农津贴补助金额高达563.6亿元已经影响到农业部门经费运用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相关承办人员均难辞其咎。其实假农民亦普遍存在休耕补助的请领,造成社福经费与农地利用的双重浪费,连政府提供给农民的低利贷款也出现假农民申贷,凸显假农民问题严重再不大力改革将腐蚀农业根基

假农民问题主要症结在于现行农民身份取得与审查过于宽松。因此要有效解决假农民诈领各类补助,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应该立即修法严格规范老农津贴请领资格(包括:延长加保年资、提高罚责等),并要求地方承办人员必须定期至现场查验是否实际务农,做成纪录呈报中央,中央主管机关也应不定期下乡抽验,才能杜绝假农民事件一再发生,避免大批农地被切割成0.1公顷闲置农保田」外,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清楚界定「农民」资格并严格审查规范农民身份取得,把漏洞堵起来让照顾农民的美意得以落实。

在假农民事件中,再度暴露出我国农政机关对农民生产基础资料掌握的不确实。台湾虽号称农业先进国家,可是对于基本农情资讯的掌控始终无法落实,以至于农政机关在实施各项补贴救助(如渔船用油补贴、休耕补贴、受进口损害救助、农业天然灾害救助、九五计划等)时给予有心人士可趁之机;尤其在推动计划性生产或面对产销失衡,因缺乏正确数据无法作出正确的研判与措施,使得问题恶化,引发更深的民怨,学者专家对此已多次提出建言,可惜未获回应。如何建立完整的农业产销资料库实为农业施政的当务之急。

社会大众在关注老农津贴议题的同时,也请关心一下老农安养问题。其实老农最期盼的是能有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能安享晚年。为此,政府应重新检讨修正当前农业政策,配合国际规范,调整农业经费运用方式,降低个人补助,扩大农村整体营造,让老农平日的休闲、联谊、医疗与生活起居都能受到妥适的照护,生活更有尊严。从人伦观点,为让老农能享受天伦之乐,政府应积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增加务农收入,才能吸引赴外地谋生的子女回到农村继承家业,承欢膝下,也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断层的迫切问题。

尽管政府给予农民多种补助,但是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依靠非农业的经济收入来养活自己。此一残酷事实说明了现行农业生产体系的挫败以及单靠补贴无法有效缩短农民与非农民间的收入差异。为追求农业永续发展,政府必须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而不是拿出一堆「慷人民之凯」的假牛肉来暂时舒缓农怨。诚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 Peter Ferdinand Drucker)所言,未来世界迟早到来,若不预作准备,甚至抗拒变革,再强大的企业也会陷入困境,甚至成为明日黄花,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农业。我国官员为加入国际经贸组织正积极研拟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同时,是否也有这样的认知与作为?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