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农业根本

李武忠

流通业教父徐重仁一席台湾市场仿有机食品充斥,可能成为下一波「食安风暴」的警语,在国内吹皱一湖春水,也提供国人再次思考「安全」与「有机」的选择性。有机农业虽然兼具生态永续和食用安全特色,国内不少学者与政治人物倡议有机农业为台湾未来农业走向,甚至喊出「有机岛」的口号,也让业者将有机视为商机,却忽略以台湾农业现况以及环境生态,要实施有机耕作谈何容易,遑论成为主体,消费市场才会出现真假难辩的有机产品,务实做法还是应该先确保最基本的农产安全,再循序渐进朝产销履历或有机农业迈进才是正解。

如何生产符合安全标准农产品已经成为各农业重要生产国施政的首要目标。尽管政府已加强农产品安全宣导管控,但是国内市售农产品农药超标或违法残留不合格率仍时有所闻,为提高农产品安全建立消费者信心,台湾农业主管机关积极辅导推动有机、产销履历等验证工作,但是受限于土壤品质不佳、洁净水质水源供应短缺、落尘污染隔离带不足易遭邻近农田喷药污染、验证过程繁琐等因素,迄今取得有机验证合格农户仅2814户,通过验证面积仅5,656公顷;通过产销履历验证的生产单位也只有1317家,无法普及使得国内农业生产仍以惯行农法为主。因此要想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政府应该把辅导重点放在一般采惯行农法的农民身上,从源头开始管控,让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均符合最基本的食用安全标准,才有可能解决上市农产品经常被检出含有化学药物、重金属抗生素等不当残留的困扰。

事实上国外在落实安全农业产销早有前例可供参考,以欧盟为例,为达到农产品安全管控,在源头生产阶段即实施「可追溯体系」,对农场动植物做好健康管理;在市场流通阶段实施快速「预警系统」,当某成员国发现食品或饲料可能威胁人类健康风险时,立即通报欧盟委员会确定风险等级再通报给所有成员国,并由欧盟食品安全局协助成员国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在餐桌消费阶段采行「食品标章制度」,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规范,前者规范各种食品安全通用的标签内容,后者规范食品卫生和鉴定标示,获得相当良好的成果,值得我国政府参采。

鉴于目前国内农药、化肥等使用超量以及上市前卫生安全把关有缺失,为达到安全农业目标,政府部门除了重新检讨当前肥料补贴制度外,应该更积极的实施农业安全管控机制,首先于各农会或合作社场普设简易生化检验站并以送检合格次数做为政府各项补助优先申请对象,来鼓励农民主动(免费)送检;政府机构平常则采取加强抽验方式将检体送化学检验来做安全把关并加强辅导管控,将资讯公开透明由全民共同来监督。完备的制度加上有效的执行力,才能让M IT真正成为安全安心的保证。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