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农民才是改革的重点

李武忠

立法院审查《老年农民福利津贴暂行条例修正草案,再度引发朝野立委争农业具多功能性其重要性已无庸置疑。过去政府为体恤农民辛苦耕作以及对稳定国内物价、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等所作出的贡献实施老农津贴补助,不仅给与老农晚年生活实质帮助,也算是对农民长期保护土地坚持务农,没有把农地变卖作其它用途的小小补偿确实有其必要性。但因法令不完备加以执行不力才会让有心人大钻漏洞,逐渐成为财政的庞大负担,在国库日渐空虚之际,成为外界强力批判的焦点

真农民何辜!老农津贴不断加码增加国库支出不是依照物价上涨幅度而是政客们为争取选票竞价行为慷的是国家全民之慨,当选后却默许财团四处圈地让优良农地被财团大量窃占,也未能督促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农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对策,让农民继续咬牙苦撑下去;试问当财团大举将农地变更为建地大赚土地财,而农户苦守农地每户每年平均所得来自农业生产金额不到20万元,合理吗?今日实施老农津贴补助(564亿元)所以形成庞大的财政负担,其中近五成补助给假农民,主要问题出在政府部门未能做好实质审查,把关松散才会让「假」农民充斥,啃噬大部分的农业福利,相关承办机构严重失职却没人负起责任,如今只修改老年农民福利津贴申请资格(请领年资现行农保六个月提高为十五年),却放任大批的假农民继续存在不去处理,还是无助于每年270多亿元假农民津贴支出的改善,这样的做法真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吗?对真正务农的农民公平吗?

以目前农业部门每年千亿元预算有高达六成四用在福利措施确实对其他经费造成排挤效果,尤其攸关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农业科技研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经费分别只编列72亿及16亿元,致使农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成效远不如预期,无法因应贸易自由化的冲击当然需要调整。问题是若政府部门的决策思维不改,行政效率持续低落,加以放任官阀学霸持续垄断农业部门资源(包括人事升迁、计划审查、经费分配等)党同伐异,即便增加再多的科研经费台湾农业依旧处于劣势,农民仍然无法从底层翻身,目前的老农津贴改革只见树不见林,难以让农民信服。如何改善农业产销环境,提高农民所得让务农不再是年青人就业的最后选择,才是政府施政重点

W TO 于日前刚达成部分贸易协定,有关关税减让、删除农业出口补贴和删减扭曲贸易的境内总支持(O TD S)持续协商中。因应后W TO 时代来临国内农业各项补贴(如稻谷保价收购、肥料价差补贴、生产资材补助等)确实有通盘检讨的必要,政府应该针对问题症结点大破大立,逐步调整,不要老是停留在研议阶段想「以拖待变」,以免事到临头又以台湾不能拒绝加入经贸组织为由强迫农民配合,留给农民政府要灭农的不良观感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