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杂志/改变世界的大人物 李开复:中国的创新领导者

《30》杂志 文∣陈莞欣

人们中国正在崛起,超过13 亿的人口,不仅让它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也象征着庞大消费商机和充沛劳动力。热钱投资不断流入中国,市场发展潜力看似无可限量。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仍未开发出令人惊艳的创新;相反的,大量生产换来的是「仿冒王国」和品质低劣的恶名。

去年,中国当局投入1 兆6400 亿美元进行科技研发,申请了将近21 万项专利,只是这样惊人的数字,仍未带给中国具有突破性的产品,中国创新典范转移的进度依旧迟缓。

这是前Google 全球副总裁、现为创新工场董事长的李开复,在中国大展身手的时刻。

中国的创新偶像

52 岁的李开复, 曾是微软、Google 全球副总裁,也是中国创投公司「创新工场」的创办人。在微博上有5000 万名追踪者的他, 是中国重要的创新领导者

翻开李开复的人生经历,1961 年出生于台湾、11 岁移民美国,从高中时开始接触电脑,27 岁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电脑系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微软派至中国设立研究中心,一路升至微软全球副总裁。2005 年他跳槽Google,出任全球副总裁和大中华区总裁,4 年后离开Google 创立创新工场,吸引了来自各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

迄今为止,创新工场市值5 亿美元,投资超过50 家公司,其中包括智慧型手机操作系统「点心」、手机管理软体豌豆荚手机精灵」、社交游戏厂商涂鸦移动」等新兴网路产业。

除了事业成功外,李开复在中国也是重要的意见领袖。熟悉网路生态的他,每天在微博上发出16 条讯息,平均每小时更新一次动态。而他在中国各地大学的演讲, 也总是高堂满座

网路、演讲和创新工场的投资,是李开复领导中国创新趋势的利器。他对中国创新的积极投入,被美国《BusinessWeek》形容为「中国的创新偶像」。

中国式创新3 大焦点:教育资金、微博力量

熟知科技产业动向,在李开复眼里,中国式创新失败的主因到底在哪里?问题或许难以一语道尽,但李开复很关心3 件事:教育文化、资金投入和微博的力量。

从大学巡回演讲的经历中,他发现僵化的教育体系是阻碍中国创新的最大障碍。

中国式的教育教导学生努力念书,让他们养成很强的背诵能力;但是这种教育方针,却无法培养学生的原创思考能力,想法「太特别」的学生,不是被考试制度淘汰,就是被当作怪胎

同样的,成立创投公司的经验,让他观察到中国的创投资金总是过度集中在特定类型事业上, 和传统不同的「偏差值」在创业之初就不容易获得资金挹注。这2 个问题,反映的都是「不敢和别人不一样」的心态。

140 字的力量─大V,是媒体,也是名人

身为大V(指微博粉丝人数100 万人以上者)的李开复,从1 年前正式开始使用微博以来,平均1 天要发布16 条讯息。他强调,别小看微博140 字的力量, 单单一个人就可以累积成千上万的粉丝,在微博上发声,立即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这140 个字,既是限制,也是自由。微博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异在于,一件事情爆发,只要传到一个大V,几秒钟内成千上万的人都知道了。

这种即时传播力非常强,这就是新媒体,新的传播效应。尤其当单向传播如微博、twitter 等,遇上一个具真实名字的人物, 也就是real name 加 one-way connection,将产生无比的影响力。

实名制的one-way network,会形成一种自我维护功能,也就是说,这些人会爱惜名声,只转发那些值得传出去的讯息,所以在社群里,这些大V 都是一个个有影响力的媒体角色。

中国式创新的可能模式:迭代式创新

对于中国网路业,李开复仍然乐观看待,「我相信中国有创新能力与发展空间,只是不能走Google 和苹果的路子。」

李开复认为,适合中国的创新模式是「迭代式创新」(iterative innovation),也就是采行既有的概念或模式,将之调整为适合中国市场的创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将会逐步累积成为重大突破的开端。例如和推特功能相似,但功能又更进化的微博,就是李开复认为在中国可行的创新模式。

李开复始终相信科技可以改变现状

他的终极目标,是用创新打开更多大门,开阔人们的眼界和思考方式。而科技和网路,是为人民赋权的工具,让人们善用科技,民众才有机会决定他们想要、需要什么, 了解何者是对社会有益的事,何者不是。「那是事情改变的第1 步,」李开复说。

面对中国紧缩的言论空间,他认为,自己并未特别敢言,但创新仍是他一直鼓励中国社会去做的事。「我知道什么是不能说的事,所以我不会跨过那条界线。但是如果你没有不时移动那条线,界线就永远不会改变。」

更多文章请上30杂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