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MeToo在国军的特殊现象
(图/本报系资料照)
前阵子的#MeToo现象,让军中开始强调「重视受害者的主观经验、不能质疑受害者的动机、加害者要先调离现职」。
因此,军队普遍流传一则笑话,深植省思,就是「当你讨厌某位同袍,或是想占有某个阶级职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高喊自己被你讨厌的人性骚扰」。如此一来,单位主管就会想尽各种方法,让对方调职,以求「大局为重」。但这究竟是防治性骚扰的本意, 抑或部队长官为了自保,而衍生出的斗争方式?
虽然这是流传的笑话,却是严肃的议题。在这5年之内,笔者听闻、目睹相当多的案例。以下提供两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第一,在封闭的竞争升迁文化中,部分军人为占缺,就会施展手段。例如,2019年北部某军事单位的教育长和系主任均被指控性骚扰,当时校部长官便要求调离现职。最后,此等人均已办理退伍,即便3年后司法终于还他们清白,但对于个人生涯和名誉所造成的伤害已无法弥补。如此一来,何来正义?没有正义又何来战力?
第二,性平委员在「深怕家丑外扬」文化的前提下,容易出现「曾参杀人」的问题。2019年中部某陆军单位士官,因被女士官指控偷拿私密物品而感到性骚扰,最后性平委员调查会成立,并决定性骚扰成立。然而,事后私下就有人听闻不同情况,疑似是有人恶搞该名士官,要让对方以极不名誉的方式调离原单位。
因此,笔者认为军中性骚扰防治需要有更严谨的作为。
首先,必须了解受害者的版本可能不会只有一个,即便是权力议题,但未必只是单纯的「上级对下级」或「老师对学生」,性平委员或法官面对性骚扰必须小心判断。
其次,教育部、国防部及性平委员不能仅是调查者的角色,更应该具备「文化差异的敏锐度」,并于事后协助辅导两造双方身心状况,而非将自己视为法官。虽然性平委员对性平概念有较多的了解,但可能因同情受害者而出现「移情作用」,导致误判。
再者,性平委员和法官对军中的特殊文化要有更细腻的了解,才能公正、客观,深入检视性骚扰的真相,否则容易落入推理谬论。
最后,推动一组客观专业人士检视性平委员「调查报告」的严谨和客观性。性骚扰是污名化的标签,若无人检视原始报告的客观性,将影响当事人后续的申诉和救济结果。尤其,既有法规明定,所有的申诉和救济过程,都要以原始调查报告结果为依据。
军队是相当特殊的组织文化,而性平三法是用以保障相关当事人,而非被有心人滥用,切莫被不肖的官兵利用打击部队、削弱部队无形的战力,如此才是全民之褔。(作者为上校退休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