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政府统计应进行一场季节调整革命

工商社论

美、欧所发布的经济数字多数都有经季节调整(seasonally adjusted),而我国所发布的资料,几乎都未经季节调整,即使若干部会有附上季调后的数字,也仅供参考,聊备一格而已。新闻发布一概仍以「未经季调」的原始数字为主。日前政府发布失业率时,就碰上一件趣事。

这件趣事是,依主计总处调查,2021年11月「未经季调」的失业率3.66%,创了近21年同月最低,然而对照当前处境,实在没有好到能创21年同月新低的条件,反观「季调」后的数字3.71%,只创了近三年同月最低。相较之下,季调后的数字较为合理,但由于迄今政府统计发布仍以原始「未经季调」的数据为主,季调数据终究是配角,因此多数报导皆称台湾失业率创了21年来的同月新低。

多数人可能会好奇,数据的高低不就是反映经济情势的好坏,何须季节调整?这话听似有理,但想想,人类社会里的经济活动,季节因素无所不在,美欧的耶诞节、回教的斋戒月、我们的毕业季、春节、秋节、鬼月都是季节因素,这些季节因素也都会影响买卖、订单、生产、求职等经济活动。如此一来,这些数字到底是反映了景气,还是节气?

例如,每年8月失业率升高,这并非失业变严重了,而是十多万毕业学子进入寻职行列所致。每年十月以后出口规模上扬,这是受惠于美、欧感恩节、耶诞节买气,是季节因素使然,而不能解读为景气扩张。再如农历7月(落在国历8 、9月)不少人忌讳结婚、买房、买车,是以结婚、买房、买车疲弱,自然也是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和景气一点关系也没有。

因此,如果只看原始数字,也就是「未经季调」的数字,在纷杂的季节因素干扰下,可能会让我们误判情势,尤其月资料若拿来和前一个月比较,那误会就更大了。至于拿来和上年同月比较,虽可排除耶诞节、感恩节等节期因素,但仍有若干年节因素难以全然消除,因此美、欧所发布的经济数据多数皆经季节调整,不仅是月与月比较要看季调后的数字,甚至与上年同月比较,有时候也得看季调后的数字。

例如美国、欧盟所公布就业统计,不论是失业率、劳参率或就业人数皆是经过季调的,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统计也是经季调的。欧元区每季所公布的储蓄率、投资率同样也是经季调的,另外每季公布的财政赤字占GDP比率也一样是经季节调整后的数字。此外,美、欧所有数据和前一个月比较,其月增率及季增率必经季调。总的来说,季节调整的思维已内化在美、欧的月资料、季资料了。

反观我们政府公布的数字,有些部门虽会附上季调资料,但全数仍以原始「未经季调」的数字为主,例如工业生产、外销订单、批发零售、海关出口、储蓄率、投资率、失业率、就业人数、M1B、M2及全体货币机构放款与投资等等,新闻稿或发言人所强调的全是未经季调的数字,季调数字如果有编的话,也只是偶尔拿来说明、解释一下而已,全然是配角的地位。

今天各部会公布的指标里,只有国发会的景气灯号所采计的九项指标已引入季调的概念,除无法季调的两项,其余如工业生产、海关出口、M1B等七项的年增率悉数经过季节调整。景气灯号顾名思义就是要反映景气的变化,而非季节的变化,因此季调的概念行之久矣,这一点值得其他部会学习。

回想1990年代,政府不愿以季调后的数据做为发布的主体,主要是考量我国的季节因素不同于美、欧,不少是落在农历年节,极难调整,譬如春节有时落在1月,有时落在2月,端午、中秋、鬼月每年落的月份也未必一样,这对于季节调整是一大挑战。然而,20多年过去了,如今季调计量模型也已由X11-ARIMA更新至X13-ARIMA,只要相关参数审慎设定,农历年节因素已可克服,让季调数字从配角转为主角,此其时矣。

过去,政府部门不论是变更统计发布时间、修改统计定义或废除行之已久的统计,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和国际接轨确有必要,然而,和昔日这些接轨国际的例子相比,确立「季节调整统计」在经济数据中的主角地位,是更加重要的,实非昔日这些接轨国际者所能比拟于万一。

我们认为,政府统计应进行一场「季节调整革命」,如此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季调数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处境,随着季调数字更精准的协助,政府施政才不致误判。苏内阁常能见微知着,开创新局,自应视此事为大事、急事,并列为未来一年的施政重点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