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注意历史上电价调升对通膨的影响
图/本报资料照片
政府近期将召开电价费率审议会,电价调涨已箭在弦上,电价和蛋价不一样,电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果,百业生产都要用电,因此电价一旦调涨,各业经营成本都将随之上扬,加以预期心理扩散,势将升高通膨风险,如何避免此一情况的发生,至为重要。
主计总处最新公布的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通膨率)飙高至3.08%,虽说与去年农历春节所在月份不同有关,但今年前两个月平均通膨率仍达2.43%,高于2%的通膨警戒线。主计总处日前发布经济预测时,才把今年的通膨率由1.64%调升至1.85%,虽仍低于2%,却已相当接近,主计长朱泽民回答媒体提问时认为,外食费及房租涨幅居高不下,通膨压力仍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1.85%的通膨预测并未纳入调涨电价一事。朱泽民表示,依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里电的权数估计,电价每涨1成,就会让通膨率升高0.12个百分点,但除了这个直接效果,还有间接效果,也就是企业在用电成本提高之后,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主计总处虽未评估影响有多大,惟其对通膨的态度,显然没有先前的乐观。
回顾历史,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行政院于7月实施「稳定物价11项措施」,原拟以此缓和涨势,不料以阿战争加剧,国际油价飙涨,经济部长孙运璇于年底宣布调涨油电价格,随着预期心理蔓延,次年通膨率直逼50%。1979年二次石油危机再起,稳定物价无效,8月调升电价29.5%,次年初再涨18%,随后两伊战争爆发推升国际油价,1979~1981年短短两年电价调涨四次,通膨率于1980年达19.0%,1981年又达16.3%。
电价何以有这么大的助涨效果?从产业关联表(国内关联程度表)可以发现,电力的向前关联系数达2.88,意思是当各业的最终需求都增加10,000元时,因应这些生产活动,总共要买28,800元的电,这个2.88即「向前关联系数」,远高于自来水的1.43,电子零组件业的1.64,电脑光学产品的1.13,也超过石油及煤制品业的2.60,电力对经济活动影响之大实非其他行业可及。这也说明电价调涨很容易产生联动效果,而加剧通膨的风险,1974年、1980年发生在台湾社会的通膨,皆是如此。
产业关联表每五年编制一次,从最近一张2016年487部门的关联表会发现,这一年家庭部门购买的电力(最终需要)是947亿元,而各业生产活动所购买的电力(中间需要)是5,045亿元,当电价调涨1成,除了消费者要多支出94亿,生产成本也将提高504亿元,前者会马上反映在CPI上,后者迟早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1974年、1980年台湾通膨率连月升高,产业关联效果隐于其中,不可不察。
如今我们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在政府连年冻涨、缓涨的情况下,2022年台电亏损2,675亿元、2023年又亏2,485亿元,如此财务状况,电价调涨势在必行,然而究竟该怎么调整,才可以避免1974年、1980年的恐慌卷土重来,是对经济部的一大考验。由过去两次超级通膨的历史可知,电力不仅产业关联效果大,其衍生的恐慌心理也强,是以原本只是用来改善财务困境的电价调升方案,在产业关联及预期心理推波助澜下,通膨却可能如脱缰野马。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政府到底该不该干预物价?干预物价的代价有多高?近五年(2019~2023)当美国CPI涨21%、欧元区涨19%、韩国涨13%之际,我们由于冻涨、缓涨,因此只涨了7.9%,从各年来看,我们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但从一个通膨的循环而言,那就很难说了。事实上,台湾这些年稳定物价的成本不低,除了政府增资台电2,500亿元,拨补500亿元,如今调涨电价稍有不慎,还可能重蹈1974年、1980年两次能源危机的覆辙,可谓惊心动魄矣。
事实上,台湾所需的原油、天然气、煤等能源皆仰赖进口,根本没有冻涨的条件,但政府在选举考量、讨民众欢喜的思维下,却经常冻涨、缓涨,以有限的预算要对抗国际涨势,短期虽可收纾缓之效,惟长期则难敌国际行情而难免于失败。此外,过度使用冻涨更将波及财政稳定,往事历历,可堪借镜。
经济部电价费率审议会召开在即,本次调涨电价必须小心,因为近期外食费、房租涨势未歇,如何避免预期心理的推波助澜以致通膨卷土重来,经济部得有智慧的安排。此外,从本次经验可知,冻涨成本昂贵,未来冻涨自应受更严格的限制,这也应该形诸文字以为规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