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长短期论者对后续通膨压力的解读

工商社论

美国公布的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创下13年来最大升幅,达到惊人的年增5.4%,而最新公布的7月份CPI年增率依然维持在高档的5.4%,高于原先预期的5.3%。相较于消费端物价涨幅的持平,美国趸售端物价涨幅却出现升温。刚公布的美国7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月增1%,与去年同期相较则大涨7.8%,创近11年新高,扣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PPI月增1%,连续第二个月创历史新高,显示商品成本居高不下与供应链瓶颈,持续对美国企业带来庞大的通膨压力。也难怪美国总统拜登11日宣示打击通膨的决心,拜登说,美国经济虽恢复动能,但每个家庭仍感受到通膨升温的痛苦,因此他宣布一系列打击通膨的措施,希望减轻所有美国家庭的负担。

除了航运价格涨翻天外,美国一些店家及品牌网站也开始贴出涨价通知,一时之间,通货膨胀成为大街小巷的热门话题。美国联准会主席鲍尔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随着暂时性的供应链瓶颈消退,通膨预计将朝着长期目标回落」,经济大师克鲁曼也说「像是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时打滑」。这次通膨压力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难以避免的长期趋势引发热烈讨论。

事实上,全球经济已经20年没有看见通膨问题,利率维持低档,经济一片繁荣,「通膨已死」的乐观看法甚嚣尘上。专家认为这几十年低通膨美好时光主要是奠基于摩尔定律所带动的生产力上升、全球自由贸易风潮及中国大陆世界工厂的低劳动成本。某些国家政府甚至感受到物价下跌所造成的通缩压力,希望透过低利率及宽松政策诱发消费,此类措施也造成近年来金融产品(如股票)及不动产价格上涨。

短期论者认为,由于疫情造成劳工无法正常出勤或局部地区封闭,导致矿区开采不顺、零件生产短缺及港口壅堵,使各项产品的供应发生短缺与价格暂时上涨,但只要供应链瓶颈问题获得解决,价格也将能随之回稳,如先前暴涨的木材近期正在放缓,债券市场近期殖利率下滑也显示通膨预期已有舒缓。

长期论者则认为,中国大陆的低廉劳动力不再;且全球供应链重组,美欧等国将「战略自主权」列入考量,避免过度依赖进口;另海运业先前多年不景气导致资本支出不足,国际海运组织积极推动减碳计划及全球方兴未艾的再生能源与循环经济行动,这些都会长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转嫁到售价上。

1970~1980年间是美国遭受通膨袭击最严重的时代,当时的通膨率在5%至15%间游走。专家表示,这段期间所学到最大的教训是─通膨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通常会持续多年,且是由一连串错误政策所造成。尽管有越战与石油危机等外部因素,但政府的货币发行量没有节制才是根本原因。一直到伏克尔(Paul Volcker)出任联准会主席才结束这场梦魇,他严格控制货币供给,并将利率拉高到20%水准,此举虽付出二次景气衰退的代价,卡特总统也因而连任失利,但通膨的气燄总算被控制住。

此后人们对通膨的成因越来越了解,经济学家傅利曼说「通货膨胀永远都是一种货币现象」,90年代后开始有设定通膨目标的概念,2%的年通膨率普遍被认为是难以避免且适宜的,「世界经济需要这样的兴奋剂,就像人们有时需要一些酒精、咖啡或尼古丁」,德国股神科斯托兰尼评论道。

有人认为当今与1970年代通膨有些相似,都是价格上涨、货币供应与公共支出联袂增加,但专家认为两者并不能相提并论。1970年代的通膨大爆发是从60年代后期数年酝酿而成,而目前的通膨上升仅算是复苏开始的健康迹象,因复苏初期经常会伴随通膨微幅跳升。美国财政部长叶伦预期今年平均通膨可能攀达3%,并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下降至2%。为应对潜在的通膨危机,美国联准会暗示将于今年稍晚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升息时点也将由2024年提早到2023年。「我们正密切观察情势,有必要时会尝试解决出现的问题」,叶伦说。

对于一般普罗大众,巴菲特也提出几个对抗通膨的良心建议,一是投资自己,「如果你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外科医生甚至是最好的律师,你就能从国家经济分到一块饼,货币价值的变化就不太重要」;另一是投资出色的企业,「无论货币市值出现什么变化,杰出的企业永远都会有需求,因为人们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东西付费」;此外,低成本且有效分散风险的指数基金也在他推荐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