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我们对当前通膨的看法通膨有卷土重来之势

工商社论

1970年代最困扰人们的问题是通膨,那时全球处于「高通膨、低成长」,两位数通膨率是家常便饭,面对这个处境,究竟该降息来刺激成长,或者升息以抑制通膨,各方论战不断,台湾的「王蒋论战」曾轰动一时。世局如此,通膨的乌云也始终笼罩于1980年代的台湾。

随着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协议,1995年起各国大幅调降关税,自由贸易迈入新里程碑,在市场开放竞争下,昔日业者动不动就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情况明显改善。此外,大陆崛起使得全球分工进入新纪元,多数消费品连年跌价,全球进入「高成长、低通膨」年代,美国总统柯林顿还称此为新经济(new economy),通膨日趋温和。

台湾于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WTO)后,随着市场开放,零售端几近完全竞争,物价趋于平稳,此后多年非但没有通膨反倒有通缩,那些年困扰经济学家的通膨,随着自由贸易及全球分工,似已消失,因为全球供给不虞匮乏,「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的情况已不复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自由贸易及全球分工虽然让零组件、消费品处于完全竞争而价格平稳,但原料端则不然,国际农工原料、原油金属多数仍处于寡占局面,只要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油价便扶摇直上,而在国际热钱大肆炒作下,黄豆、小麦、玉米棉花、糖、铜、镍、锡、锌的行情也常常是一飞冲天,这告诉我们,在原料市场上依然存在十分严重的「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情况。

统计显示,2007年镍每吨冲至4万美元、锡每吨直逼1.7万美元,铅3千美元,迨2008年油价狂涨至140美元,黄豆每英斗升破16美元,稻米20美元,这些原物料短短一年大涨九成,甚至一倍以上,其飙涨已近疯狂,若非随后全球金融海啸重创经济以致价格崩跌,国际农工原料及油价会被炒作到什么地步,实难想像。

原油、农工原料飙涨会让厂商的生产成本升高,厂商将本求利,成本最终还是会反映到零售端,纵使2000年以来的贸易自由化及全球分工有助于平稳物价,但碰上原油、农工原料如此疯狂大涨,零售端的消费者物价(CPI)不可能平静无波,2008年上半年台湾、美国、韩国的通膨率升至4%,新加坡及中国大陆逾7%,销声匿迹二十多年的通膨又漫天盖地而来,全球经济一片狼藉。

这说明自由贸易及全球分工固然已大幅改善1970~1980年的通膨,但酿成通膨本身的货币、贪婪、恐慌等基因依旧存在市场经济里,只要热钱泛滥,贪婪之火一点,炒作之风一吹,恐慌之心一生,农工原料、原油及金属随之飙涨,通膨幽灵便被召唤出来兴风作浪,全球经济又将重创。

今天的情况正是如此,在美国无限量化宽松(QE)大印钞票下,热钱四处泛滥,热钱所至非仅迫使各国汇率升值,也让国际农工原料行情一路攀升,原油价格近半年已由41美元升至61美元,黄豆、玉米更较去年大涨五成,至于镍、铜、锡更比去年同期上扬五、六成,棉花、橡胶也飙涨逾四成,这一波农工原料涨势惊人,据此研判通膨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令人忧心。

事实上,主计总处已在日前公布2月物价统计报告时示警,依过去的研究,国产内销价格领先消费者物价(CPI)约两季,意思是厂商进货成本提高虽不会立即转嫁至消费端,但如果原油、农工原料价格持续上扬,CPI的涨幅必将扩大,2008年上半年就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那时还没有QE便可以在原物料市场推波助澜,如今有无限量QE火上加油,推升通膨的风险自然是更大。

我们许久没有历经通膨,几乎已忘掉通膨的可怕,但凡是经历过1970~1980年通膨者都明白通膨的可怕,这类成本推动型的通膨,比需求拉动型的通膨更棘手,当年曾令经济学家束手,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也认为这仍是经济学的一片未知领域。不只萨缪尔森如此认为,经济学家梭罗(Lester C.Thurow)于1982年所着的五个经济难题的挑战,也把如何寻找通膨对策列为第一大难题,通膨之难解于此可知,昔日如此,今日亦然

主计总处月前预测今年通膨率只有1.33%,国发会年初所订的通膨率(核心CPI)目标也只有1.0~1.5%,国发会龚明鑫主委去年底接受本报专访时曾表示:「过去国际资金投资范围较小,过多资金只要投入初级原物料市场,极易推升农工原料价格而造成通膨疑虑,但随着自驾车、电动车、再生能源、氢能等未来性投资领域愈来愈多,国际资金押在原油等农工原料意愿大大降低,据此研判原油及农工原料大涨而引发通膨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从近月原油、农工原料的凌厉走势看来,龚主委的看法恐怕得修正一下,而内阁也得提前因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