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解读台湾当前通膨压力
工商社论》
在各方屏息以待,主计总处于日前公布8月物价调查结果,通膨率降至2.66%,比预期和缓,这也是半年来第一次低于3%,反映自年初俄乌战争以来的这一波通膨压力已然趋缓,这自然是好消息。
台湾的通膨率已有十年没有超过3%,自年初以来,从外食费、鸡蛋、面包、沙拉油到卫生纸等日常用品无一不涨,这让不少人开始担心,1974~1980年的停滞性通膨是否又要卷土重来。可喜的是,从通膨率连两个月下滑,并于8月跌破3%,显示停滞性通膨的风险已大为降低。
所谓停滞性通膨(stagflation)是指1974年国际油价大涨,使得各国出现高通膨、低成长的现象,当年台湾通膨率升至47%,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两位数的通膨率。这可说是一场浩劫,自二战以来未曾出现的情况,经济学家束手无策,屋漏偏逢连夜雨,1980年两伊战争导致油价冲上新高,台湾这一年通膨率升至19%、美国14%、法国13%、韩国28%,举世哀鸿遍野,美、英等国甚至出现经济衰退。
相较于1974~1980年,近一年国际情势有些雷同,先是疫情缓和后,国际农工原料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涨,小麦由年初每英斗6.5美元升至年底8.0美元,北海布兰特原油也由年初55美元升至年底74美元,随着俄乌战争陷入胶着,油价于今年6月升至122美元,全球通膨大有山雨欲来之势,所幸,在各国升息抑制需求之后,近期原物料行情走跌,油价也降至90美元,通膨乌云渐散。
台湾不论是原油、小麦、黄豆或铜、镍等原物料悉数仰赖进口,国际行情上涨,至终会反映在零售端,也正是如此自年初以来国内百物齐涨,把通膨率推升至3%以上,这数字虽远低于1974~1980年代,但味道有点像,问题只在于3%到底是起点?还是终点?若是终点,那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若是起点,那就让人头痛了。
还好,近两个月不论是国际情势,或国内资料都反映这波通膨已趋于和缓,我们有以下四点观察:
第一、国际原物料行情走跌:原物料包括原油、榖物、各类基本金属,以北海布兰特原油来说,9月1日至9日的价格降至86~94美元之间,已回到年初俄乌战争之前的水准,另外,近月铜每吨价格已跌破8,000美元、镍每吨22,000美元、铝每吨2,400美元,都比年初行情来得低,小麦也由俄乌战争后每英斗10美元降至近期8美元,原物料行情较今年初已明显下跌。
第二、国内上涨项目逐月减少:我国消费者物价(CPI)查了食、衣、住、行、育、乐总计368项产品或服务价格,上半年上涨(比前一月)的项目皆逾200项,上涨项目的权重最高曾达66.8%,而8月此一权重已降至54.4%,上涨的范围已明显缩小。
第三、进口物价涨幅连三月收歛:台湾的通膨多数是来自国际因素,因此进口物价可视为通膨的领先指标,以台币计算的进口物价自2019年6月起跌了21个月,随着疫情趋缓,去年3月开始回升,今年5月涨幅(年增率)达22%,随后三个月涨势收歛,至8月已降至16.8%,进口物价趋缓自然有助于未来国内物价的平稳。
第四、核心物价涨势趋平稳:消费者物价指数调查了368项,排除蔬果、能源60多项之后所编的核心物价指数,可以用来观察长期物价变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蔬果价格易受天候影响而大起大落,能源价格易受国际政治与战争干扰而波动,排除蔬果与能源,比较看得清楚长期物价走势。台湾核心物价自今年年初升破2%,逐月走高,至6月达到2.77%的高峰之后,7月降至2.73%、8月没变也是2.73%,这也反映长期物价的变化已趋平稳。
从上述国内外数据可发现,自年初以来,推升国内通膨率的因素已逐渐收歛,不论从消费者物价、进口物价或核心物价皆显示,台湾通膨压力已经趋缓,1974~1980年的停滞性通膨已不可能卷土重来,这是一个好消息。然而,与此同时,和物价息息相关的汇率连日来波动颇大,新台币汇率已由8月初29.9贬至近日30.9,汇率贬值于出口固然是好事,但对于进口业者而言,却非好事,成本将随之加重,可能冲消原物料的跌价效果而推升输入性通膨风险,面对此一变化,各部会自应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