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有没有能力养出独角兽?
在一场由民间单位所举办的数位转型研讨会,现场产官学冠盖云集,探讨主题琳瑯满目,原以为是场平淡的会议,但却激发出新创相关的议题。归纳后的主要讨论焦点为:第一,金管会主导的「创新板」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蚊子馆?第二,国发会基金投资是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补助款?第三,科技部负责的产学发展是否少了气势?会场抱怨声浪不小,矛头指向政府。连执政党的立委,都不解为何政策改革的步伐如此龟速且保守?
当大家质疑,为什么台湾只有一个台积电?而更深层的疑问是,到底台湾有无能力养出独角兽(企业成立不到10年,但市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且还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新创公司)?事实上,近年来独角兽已成国家竞争力及新创力的代名词。
独角兽的养成方式,众说纷纭,它不是一夕之间的转化,它是国家的产业政策、选题的眼光及能耐,以及国际资源竞逐的总产出。天下杂志近期发表一篇被大量转传的文章《72岁VS.59岁 台韩十大富豪PK,谁年轻又有钱?》类似的质疑,马云也曾提过「为什么台湾创新的领军人物都是六、七十岁?」深入剖折,台湾十大富豪的产业分别是:科技五人、化工一人、快消(快速消费)二人、金融二人。反之,韩国富豪的产业别是:科技二人、汽车一人、化工一人、化妆品一人、互联网二人、生技一人、游戏二人。从富豪行业分布观之,台湾没有任何新产业或第三产业上榜,由此推论,就台湾过去二十年的产业升级转型策略,基本上不算成功。
当「政治正确」成为产业发展的首要时,定调之后的误入歧途已然在意料之中。例如,太阳能板的技术门槛低,第三世界的国家只要全国一心,台湾是没有竞争力的,只能在台湾岛内玩玩,实在没必要为了少数环保、绿能产业,把大钱往深坑投,或以市场来换取技术。这些思考、作法不啻缘木求鱼,只能让少数企业受益,无法造福整体产业。因此,养大独角兽的第一口粮,就是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
台湾的政治、市场、地缘原本就受限,集中资源,在基本厚实的底蕴上,发掘颠覆性、创新的好题目,是独角兽的第二口粮。在中美两国超过300只的独角兽中,网路软体与服务、互联网、健康医疗、金融科技、大数据/云端服务是行业排名前五名,这五类产业,台湾在大数据及健康医疗还有一拚之力。
另一份关键报告Startup Genome里的台湾篇,明白指出台湾在新创上有一大利多(人才充沛)和三大缺失(市场动能不足、国际资金平淡,以及缺乏出场机制)。在技术面,台湾的机会是人工智慧和分析,行动贝果及沛星两家新创公司是观察指标,而台湾利基产业则是高科技所衍生出来的智慧制造及机器人。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台湾在半导体晶片、医疗、数据分析等的整合,造就出来的健康产业与科技上,如果上述障碍可被移除,应该很快的可以孕育出几只独角兽。
独角兽为了生存,不间断地海外募资,招募多元国际人才及法规的松绑是铁律,缺一不可。于此台湾政府的表现不算合格,虽然有志之士越来越多,但可能存在太多的利益纠结与僵化体制,就形成百思不解的迟滞。近年来,法国、以色列及韩国在新创圈的力道为举世所称颂。有足够多的优秀资源池,才能从中产出独角兽。这些国家在新创的推动上是以协助创业者的角度思考,展开后续的政策规画,而非以保护投资者的立场,进行控制。
就以目前讨论热度很高的「创新板」为例,投资人门槛为自然人拥有新台币3,000万元财力证明,而且根据证交所规划的草案,「创新板」上市条件包括三类,其中第一类为市值新台币16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1.5亿元,需证明有能力供应上市挂牌后,12个月营运资金。以如此设限的心态来设计资本市场运作,恐怕在一番努力后,只会再烧一口冷灶。
其次,国际人才的取得速度,开设新公司的速度也是台湾的缺点。在2019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虽然台湾排名第12名,为四大创新国,但在雇用外国劳工的容易度(第88名),开办新事业需要的天数(第59名)等项目排名则相对落后。
台湾一直是往好的方向迈进,但速度确实是慢半拍。在十倍速运转的世代,速度不够快的结果就是原地踏步。在独角兽的创造过程中,缺乏政府配套作嫁,肯定难产。一个深度的产业政策规划、等量齐观的好题目,以及政策开放的决心与不达目的绝不松手的企图心。有了上述配套,再倾全国之力培育发展,仍然有一丝独角兽茁长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