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培养科技人才,没有终南捷径!

工商社论

从去年到今年,在台积电的带领下,台股每每屡创新高,护国群山,功不可没。3月底,政府更积极推动「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人才培育创新条例草案)」(以下简称「产学创新条例」),决挹注96亿,在12年之内培育半导体与人工智慧的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希望乘胜追击,在12年内,培育出4,800位半导体的专业人才。但这样的政策思维,是否有当,值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立法院的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于3月22日,通过「产学创新条例」。该草案赋予教育部得以指定特定「研究顶尖」的国立大学,能够和「研发领先」的企业,共同创设「研究学院」,借此法源依据,培育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

简言之,「产学创新条例」就是要让企业进入顶尖国立大学,在国家重点领域范畴内,创设研究学院,培养自己要用的人才。该条例相关配套的规定包括:第一,不会用到各大学的校务资金,企业方提供的资金也必须高于政府挹注的预算,而且研究成果收入的10%,也要回馈给学校;第二,确保半导体和人工智慧这些领域的研究学院,不会受到大学法的规范,也不受大学自治在师资聘用、财务/采购、设备/资产、以及组织和退场的种种繁文缛节之限制。

究其根源,实来自于美中贸易战的延长赛;特别是,半导体产业链完整的在台湾生根,已经成为美中贸易战的必争之地。而做为领头羊台积电,甚至美商英特尔都将斥资2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设厂,在美国就地形成产业链的聚落。中国大陆则已经决定倾举国之力,自立自强,全力发展半导体产业,自给自足。

事实上,从去年起,就已经有科技业者走进国立大学校园,捐款创办特定研究领域的学院。「产学创新条例」也很重视的人工智慧,已经有顶尖的国立大学走在前沿。成大「敏求智慧运算学院」去年成立后,在去年底还成立「未来运算」和「人工智慧机器人」两个跨领域的研究中心;而去年11月,则有纬创和交大共同成立的「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以及今年2月并校的阳明交通大学,所成立的「国际半导体产业学院」。另外,鸿海集团甚至是自己创建拥有半导体、人工智慧、资通安全、新世代通讯、以及量子计算,共五个研究所的研究院。

各校成立的形式多元,也逐渐发展出各校的运作特色,假以时日,也同样能够发挥「产学创新条例」培育特定产业人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由企业和学校所自行摸索多年,由企业出资赞助,都在现有国立大学治理的体制内运行。产学合作的范畴既多且广,技术移转法令规范,也益臻完备。

而今教育部在该条例下,设置「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审议会」,审议会虽然是由政府代表、产业代表、以及学者专家与学生代表,9人到15人共同组成,但问题是:什么产业才算是「国家重点领域」,哪一间大学更适合某特定重点领域的产业,对于前述科技业者自行与大学共同成立的智慧运算与半导体学院、或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因为都是在现有的大学治理体制内,其与「产学创新条例」的重点领域研究学院,彼此的竞合关系如何,涉及到有限相关科系博士班学生的职业生涯,未来是否形成冲突,反而变成另一个问题。

虽然「产学创新条例」(草案)设定了阶段性美好政策愿景,但只是因应当前高科技产业的人才匮乏、供不应求。但以今年预定召募9,000人的台积电而言,根本缓不济急。而且这两年需才孔亟的半导体荣景,很难想像,可以再维持8年或甚至12年。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力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培育,在产学创新审议会所核定成立的研究学院,物换星移,如果「今是,而明非」,国家重点领域的世代转换,政府损失的是纳税人的钱,但产学创新条例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他们损失的则是自己的职业生涯。

科技产业人才的培育,应该是建立在国家长期的科技产业政策的框架下。但目前的「产学创新条例」,未见政府的长期科技政策政,完全是为了应付眼前人才不足的短线政策思维,且独尊半导体产业的人才培育。然而过去40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能不能在半导体全球产业链的重整过程当中,再一次如法炮制过去成功的经验,仍有待时间的考验。

再者,若从今(2021)年8月的110学年度开始起算,依据产学创新条例(草案)的规定,12年「事成之后」当是2033年的7月底。此其间,陆续培育出来(例如4,800位)半导体或/与人工智慧的专业人才,面对欧美国家和大陆倾举国之力,积极组建、补强能够自给自足的半导体产业链的挑战,现阶段政府「单向/专案静态/直线」的救急式培育科技人才的立法,未必是国家之幸,学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