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人才仍存缺口 如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金融科技企业不断颠覆创新,均亟需大量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10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发布的《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标准白皮书2024》(以下称白皮书)显示,受访企业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招聘数量最多的岗位分别是系统开发与测试类、安全与运维类和产品(算法、模型)设计类;最紧缺的专业技能分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分别占比66.4%、66.0%和53.7%。此外,近年来火爆的大模型也占据一定比例(29.7%)。

这份基于1052份招聘方问卷和1046份求职方问卷的调研结果,多维度分析了国内金融科技人才供需情况。在调研中,71%的受访者认为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员工500人以上的企业,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明显高于员工规模500人以下的企业,亟需招聘更多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从人才“供给侧”来看,白皮书指出,排名前列的国内高校大多开设了金融科技硕士项目,从课程画像来看,学位项目高频出现“数据”“机器学习”“python”“编程”等,集中在理论与技术学习上。

“受访企业最关注求职者的相关工作经验(占比84.2%)。”高金副院长李峰表示,“而这恰恰是院校毕业生的短板。”在他看来,复合能力需要经历长周期的培养,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数学、计算机等专业打好硬核基础,在研究生阶段再学习金融,同时对真实金融场景的理解越早越好,这是院校弥补短板的关键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求指出,相对于传统金融,由于市场化和技术革命,当前金融的形态、风险形成、监管理念和准则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必须研究重大的基础理论,高校的金融教育体系也需要紧跟时代需求,以高水平的研究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承办了全国首届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大赛以数字金融为核心主题,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促进跨境支付便利”和“数字金融赋能养老金融发展”四大研究方向展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逾百所高校共250支队伍报名参赛,通过初赛选拔,共有17所高校的21支队伍脱颖而出晋级决赛。最终,来自香港大学和同济大学的“‘赵钱孙李’——数字金融助力财富管理,守护养老未来”荣获一等奖。

此次大赛旨在通过剖析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机构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背后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关注数字金融发展,为全国高校青年学子提供一流的金融科技创新展示平台与载体,培养新时代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兴浩表示,这次大赛可以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关注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希望以赛促学,推动广大青年学子为新时代金融事业注入蓬勃活力,并成为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生力军;同时希望大赛深化协作,推动高校之间和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产学研共建和繁荣,合力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政府今年9月份印发的《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人才高地。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葛平表示,希望本次大赛能够助力挖掘和发现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有潜力的金融科技项目,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希望总结和复盘数字金融案例大赛,为下一步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样本和经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首任理事长屠光绍表示,“期待有关各方为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生态,除政府和高校,还需要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