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变调的政府组改反成升官的终南捷径?

论及政府组织改造方案的推动,本意是希望经由组织精减整并,以化解跨部会间叠床架屋、各自为政的积弊,进而收简政便民,提升施政效能之综效。因而经由学者专家的倡议,早在上世纪仍属威权体制时代的1987年8月,当时的行政院长俞国华即宣告成立专案小组,负责研拟推动政府组织再造方案。并于1988年将1.0版的「行政院组织法修正草案」正式提请立法院审议,规划将直属行政院的二级部会机关,从原有的37个予以整并为22个部会。

从1988年1.0版提出,以迄2023年立法院三读通过最新版的行政院组织法修正案,历时35年之久,整个组改方案总算是走到了最后一哩路。但如果后续的部会署等不同组织法草案,未能在本届立委任期内顺利完成三读程序,则在明年元月选出新一届立法委员后,依立法院法案届期不连续的内规,则整个组改方案的全面落实,恐将陷入「议而未决」的回圈,甚至不知将伊于胡底了!

进一步检视这波组改方案所涵盖的五部一会,首先最值得关注的,当属将环保署升级改为「环境部」案。其实在1.0版时期原初的规划不只是要将环保「署」升格为「部」,以免在与其他部会沟通、协调时,因为「署」只是行政院的三级机关,相较于部会属于二级机关,形同矮人一截,以致有关落实环境保护的议题或策略方案,往往无法受到相关部会的重视与配合。因而定调为应整合农委会的林务局、交通部的气象局、经济部的水利署和矿物局,以及内政部的国家公园处等相关局处,并入新的「环境资源部」。

然而「环资部」当初这一具前瞻思维的规画方案,却遭到将被整并机关的首长或员工的抗拒,透过向立委关说,反而沉阻了组改方案的立法进度。最终环保署只能单纯的升格为环境部,即使其下规划新设立了「气候变迁署」、「资源循环署」及「环境管理署」等三个三级机关,以因应全球温室气体减量、净零碳排转型及改善事业废弃物处理等政策需求。但是未来这三个新增的「署」级单位,想要与交通部、经济部、农业部进行跨部会沟通协调时,恐怕还要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变数,以致绩效堪虑且跟不上国际脚步!

其次,在摆脱下属单位免于被并入「环资部」的失落后,包括农委会在升格为农业部的同时,新组织法也将由林务局整并原属退辅会的荣民森林保育管理处,改制为「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内政部也不遑多让的将管建署拆分为「国土管理署」和「国家公园署」。而交通部则是除了让中央气象局同样也升格为「中央气象署」之外,连带也规划观光局升格为「观光署」。至于经济部则更夸张的透过修改组织法,规划新增「商业发展署」、「中小及新创企业署」,以及将国贸局升格成「国际贸易署」。

总体以观,这五个与原先规划设立「环资部」有关的部会,反而搭着组织升格的便车,「有志一同」的推出共将增设十个「署」级行政单位。从而值得观察的是,其他没有涉入这一波组改方案的部会,是否也将步就其后,各自巧立名目将所属的局、处予以升格为「署」。反正是「有官大家升」,不升白不升,则政府组改的初衷,却反而变调为让各部会竞相升官晋爵的终南捷径了!

而这一波组改五部一会中的原能会,在原初的组改方案中是规划与经济部整并更名为「经济及能源部」,但最后的解方却是更名为「核能安全委员会」,以确保绿政府的反核神主牌不致因明年的总统改选而变调。除此之外,原先的组改方案,另规划将交通部与公共工程委员会予以整并为「交通及建设部」,但最终还是维持原封不动的「各自为政」。总之,本次政府组织再造,该整并的未见整并,该废除的未必废除,却又平添了许多升官晋级的渠道。大家官官相护,至于是否能提升行政效能?以及因而将增加的薪资和行政成本的后遗症?看来则非当局所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