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政府无能的活教材

中时社论

凤梨被验出「介壳虫」而遭陆方禁止进口,引发各界关切,也激起国人购买的热情,甚至还造成凤梨价格上涨,一时之间「失政」仿佛变成「德政」。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人的胃纳是固定的,购买凤梨,自然会减少其他水果的消费,造成其他水果价格下滑。政府呼吁全民救凤梨,却要其他果农付出代价,应该是始料未及的。况且,若凤梨出口问题无法解决,难道明年此刻,又要大家一起大吃凤梨吗?

怪胎台农发「近亲繁殖」

凤梨事件后,苏院长赴高雄视察并表示,在蔡总统指示下,将成立「农产品国家队」,不让凤梨价格比前几年差。这让大家想起农委会2016年辅导成立的「台农发」(台湾国际农业开发公司),当年就以「农产品出口国家队」为号召,如今成立超过4年,到底为台湾农产品出口做出了什么贡献?依照农委会的说明,「台农发」2020年外销农品总量1010公吨,占台湾农作物出口132万公吨0.08%;以这种绩效,想要达成农委会当年为它设定的「农产品进出口」、「技术输出」及「海外投资资材外销」等核心任务,真的是天方夜谭。

最令人担心的是,该公司成立后每年亏损数千万元,至去年第3季已累积亏损1.3亿元,耗掉2.4亿元资本额的半数。原来从纽西兰延揽回国,据说是创造奇异果Zespri行销奇迹董事长陈郁然,在去年中离职后换了农委会主委陈吉仲的学生洪忠修,而洪董的妻子是陈主委办公室秘书,显然是「近亲繁殖」关系。暂不管这些人事关系,摆在眼前的是,该公司绩效不彰,连生存都已发生困难。

台农发是个「怪胎」,说是要落实蔡总统竞选政见,却未提供足够的资源,硬要它「小兵大刀」。政府说它是「百分之百民营」,所以不必到立法院备询,董事长却由政府任命,将「扩大新兴出口市场」重任交给不需要负盈亏责任的经营团队,不亏本才怪。设定资本额10亿元,政府控制的台肥出资8000万元,兆丰银行3500万元,外贸协会国合会、CAS协会等各投资2000万元,只凑到实收资本额2.4亿元,显然各界并不看好其前途,这个「国家队」的规模竟然和中小企业差不多。

农委会为它的绩效打圆场,说它今年将会「损益平衡」,出资单位也为它开脱,说它属于创导性投资,政策目标非短期就能做好,「以前台积电也是一塌糊涂」,乍听之下似乎有理。然而,「台农发」行销的是农产品,不能和工业产品相提并论。

小农乏力进行国际宣传

首先,农产品是生鲜品,拓展远方市场既要低温又要速度,因而成本大增,竞争力遽减。其次,台湾属亚热带病虫害多,各国检疫标准日益严苛,若非大规模种植、统一处理,将动辄得咎;但台湾都是小农经营,农民栽种、出货各行其是,不遵照标准作业流程,检疫容易出包。其三,台湾已是富裕经济体,工资高、土地贵、规模小,蔬果生产成本高,加上台湾未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与主要水果进口国家未签署FTA,要承担较高关税台湾水果越来越难和外国竞争。其四,现代化物流和行销体系耗费成本,台湾小规模农业难以负担,更乏力进行品牌国际宣传。

上述不利条件,在在需要政府协助解决,例如让小农变大农,需废除或修正《三七五减租条例》和《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克服关税负担过重问题,需加入区域经合组织并签署自贸协定。这都不是台农发或其他公司所能代劳,甚至农委会都办不到,但蔡政府能回避吗?

政府和企业各有角色,政府的角色是提出政策协助企业发展,企业的角色是追求最高绩效创造最大利益。政府组成企业亲自下海风险非常大,若是农业,风险就会更高,这正是农产品行销利润远高于生产利润的原因。政府想协助外销当然是好事,但应该以创造良好产销环境与竞争条件为主,硬要插手做企业之事,就是捞过界,而且要承担更高的风险。更大的问题是,政府插手企业,不为解决问题,只为安插人事。试问,像凤梨风波出现时,「台农发」能解决吗?

出包后,农委会不思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整天只想靠1450做内宣。若不赶快收手,「台农发」不仅会成为「政府失灵」的活教材,也会成为蔡政府无能的标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