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机械业当饭店服务业 它做的刀库打趴德国、日本
进入台中大肚山60公里的精密机械廊道,一栋栋冰冷的水泥厂房林立,但里头却有一栋两旁种着大片竹林的清水模建筑,这,不是一间饭店,而是一家低调的隐形冠军——全球最大客制化刀库厂吉辅企业。
该公司生产的客制化刀库,外销到30多个国家,全球市占率高达85%,从汽车、半导体、飞机引擎、风力发电叶片、医疗设备都有它的影子。
去年受疫情影响,全台工具机业出口衰退近3成,但它仍交出年营收10亿元的成绩单,维持往年水准。
为什么它有办法在多数同业衰退时,仍站稳脚步?
「高阶客制化机床不受影响,我们业绩就不会受影响。」吉辅企业董事长刘兴荣说,疫情导致各国投资放慢,但像汽车、风力发电机或是医疗设备这种需要客制化的产品,并没有因此停下生产脚步,也让吉辅在这波疫情海啸中稳住业绩。
从包山包海转攻单一零件
但客制化并非易事,尤其过去机械业讲求的是量产、效率,它如何靠客制化产品打出蓝海市场?
吉辅创立于1979年,从代理日本汽机车润滑油、机械工业用油和贯流式蒸汽锅炉起家,后来跨足脱蜡精密铸造整厂设备制造。1989年,台商外移并将台湾设备引进到中国,带动吉辅的外销业绩。但好景不常,短短3年内,中国市场到处都是相同且低价的产品,逼得刘兴荣不得不找寻新机会。
「没掌握关键技术,过几年又被人家复制。」刘兴荣感叹,他做过代理商,也历经制造业起落,知道如果不放弃红海市场、不抓住新机会,最后将失去一切。
于是,他选择工具机中最核心、工序也最繁复的配件刀库着手。一方面找工研院机械所转移刀库技术,同时辅导1/10老员工转型投入刀库研发;原有团队则继续接脱蜡精密铸造整厂设备订单,以维持公司营运。随着技术转移成功,公司在1997年接到第一张刀库订单,也正式将重心移转到客制化刀库上。
当时,工具机中储存切削刀具的刀库都由日本原装进口,光刀库成本就占工具机售价的3成。台湾工具机厂若想节省成本,只能自己研发,但中小企业只为单一项目投入研发,并不划算。
因此,他说服工具机业者将客制化刀库交由他来负责,不只价格比日本便宜一半,工具机研发人员也能专业分工,发挥比较优势。
「工具机厂研发人员工作减轻,机台研发就能更专业化。」高明精机总经理张仕育说。台中精机董事长黄明和也表示,有别于量产的刀库厂,吉辅会针对不同工具机研发刀库,甚至提出优化建议,目前比较高阶的刀库都委由吉辅负责。
但有研发跟制造能力还不足以让吉辅在客制化刀库市场立足,刘兴荣直言,「把机械业当成饭店服务业才是我们无法被取代的能力。」而他把自己定位为「机械服务业」的这一步,正是他开辟蓝海市场的关键。
原来,工具机最怕的就是故障,影响产量和产品交期。曾有代理油品和机械零件经验的他,深知服务的重要,于是他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决定从预防做起。
为了达到预防效果,他们发展出预知检测系统,当刀库使用年限到了临界点时,售后服务团队就能提前进行维修跟保养,不但可降低7成停机、停工的风险,也能更有效率的调配人员,一旦有突发意外,能更即时的上门维修。目前光是设计与售后服务人员就有70位,占公司的1/3。
有一次,某国外车厂向吉辅反应,刀库在使用5个月后就故障,在经由售后服务团队现场检查才发现,当时车厂提供的条件有误,原设定每天运作8小时、可运作10年的产品,因客户每天24小时使用,导致设备使用时限缩短。
「不要计较是谁的责任,赶快解决就对了。」刘兴荣回忆,当时团队在两周内重新设计新元件,尽管前期交货的产品不可能多收钱,但却因为完善的售后服务,让该车厂一试成主顾,后续也愿意付出更高的费用购买产品。
即便吉辅已是全球最大的客制化刀库王,但近年仍难逃人才稀缺的问题,刘兴荣坦言,无论是客制化研发或售后服务都需要人才,不是自动化生产可以取代。要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这个常被外人贴上「黑手」标签的行业,将是吉辅接下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