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零组件 2021缺货危机

2021年通讯技术的进代与新产品发展也是导致缺货原因之一。图/新华社

上行与下行宽频用户使用流量固网与行动宽频每用户使用流量

通讯产品在历经市场成长、零组件供货紧张的2020年后,进入2021年,关键零组件呈现更严重的缺货状况,使得多数制造商面临客户交期难以掌控的压力

主因在于通讯上游产业面对供不应求,在既有产线满载、新产能未开出状态下,相关厂商经营策略进行调整,综合考量利润、客户与通路商关系、库存量、产品与扩产规划等面向部分业者甚至主动向客户告知交期,拿回更多主导权。此举造成主晶片与多项关键零组件出现10周甚至数10周的长交期,相对2020后半年情况更为严峻。

美中贸易战、出于预期的庞大订单涌入两大因素外,2021年通讯技术的进代与新产品发展也是贡献缺货的原因之一,主题包括5G与电动车等。以5G智慧型手机为例,包括射频前端(例如功率放大器)、电源管理IC与4G世代手机相比,都需要安装3倍的相同零组件数量以支援高频宽传输。在2021年5G手机将倍数成长的预期下,即便有4G手机整体销量下滑做部分抵销,整机制造商也需晶圆代工厂既有8吋厂产能在出货排程与产量进行配合,如此势必会影响其他晶片的出货。

零组件厂在订单满手、营收成长的风光背后,也承受上游材料供货商涨价压力。举例而言,PCB的上游重要材料包括铜箔玻纤布、树脂等领域厂商也已感受供不应求的压力,供货价格也将陆续调升;面板材料如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IC业者也做出类似的动作

上述的变化,将让通讯晶片与关键零组件业者持续贯彻重要客户、高利润产品优先的供货策略以维持竞争力,同时也将以反映供货成本增加的原因而进行涨价。2021年第一季,包括通讯主晶片、记忆体、电源管理IC与MLCC等,从2020年至今已陆续上涨10%以上。另一方面,关键的晶圆代工与封测厂也面临类似状况,因此包括交期(约10周到25周),以及费用调涨部分,与零组件厂商有一致的动作。

2020年第三季后,通讯设备商面对零组件交期因缺货恶化而持续延长的冲击,导致满手订单但无法出货的窘境。从台湾ODM/OEM制造商角度观察,大型代工业者仍可凭借庞大采购量、重要客户直接与零组件厂商沟通,或者以保证未来购买数量等方法对晶片与零组件备料,确保供货尽量符合客户交期。

相对而言,中小型代工业者面对转趋强势的上游供应伙伴,除了交期被迫一再延长,也同样承受零组件涨价的冲击。因此,尽管订单同样满手,但在到货日期无法对客户做出承诺下,一方面无法借由出货转换成营收表现,一方面半年期以上的订单面临着客户转换供应商的风险,可说承担十足压力。

而无论代工业者规模,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各家厂商都已尽其所能对零组件备料。但是由于合作的上游零组件与晶片商能供给的货量不一致,此现象也会同步反映在各家代工厂的库存轮廓,出现不平衡的长短脚现象,但这也是在目前全球供应链紧张、许多厂商超额下单之情况下,相对妥协的结果。

整体而言,进入2021年,通讯设备缺料状况更为严重,上半年通讯设备制造商由于备料多为前一年订购完成,因此供货仍在掌控范围。但是预期部份ODM/OEM业者下半年将可能面临备货不完整,导致无法顺利出货的变数,值得继续追踪。

全球关键零组件缺货的原因,Qualcomm执行长Cristiano Amon的说法简要完整:「新冠肺炎疫情让客户端采购量迅速下跌后,又快速迎来订单回温,呈现V型反转。这让供应链跟不上剧烈变化,特别是汽车产业受创最为严重,主要原因在于该产业长期受惠于交期稳定的制造战略」。

对通讯产业而言,晶片与零组件的缺货,一个面向是华为事件所引发的超额下单连锁效应,另一个面向是少数品牌、代工厂与晶片商,在COVID-19爆发初期,即出于谨慎态度而对上游进行预先备料。这些业者在2020年后半段受到较小的缺货冲击,且持续下单补充库存下,2021年可维持相对稳定的终端设备供货表现。

但对于其他多数未做准备的业者而言,面对缺货议题,从ODM/OEM代工厂的角度,若客户出货规模够大,或本身属于大型集团的一员,则拥有较佳的议价与交期谈判筹码外,也可避免无法出货的窘境。最为辛苦的则是规模较小的独立业者,除了面对上游供应链交期持续后延而不能出货,也承受严峻的零组件涨价压力。

对通讯晶片与零组件业者而言,在供不应求的情势下只能对客户延长交期,并且伺机调涨价格以回应产业链变化。同时间,订单移转的状况也在上演中,以Wi-Fi晶片为例,一线业者Broadcom、Qualcomm陆续调整交期至50周以上的状况下,路由器制造商已增加对联发科瑞昱的下单量,以出货优先为最高指导原则。

2021年不仅制造活动,甚至包材与运送都各有状况。对下游的品牌设备、电信服务商客户而言,2019年后在与制造伙伴共体时艰分担关税与迁厂成本后,还有多少业者愿意接受「今年下订、明年取货」的条件。而应对当前局势双方需要约定交货日期并制定罚则时,ODM/OEM代工厂面临的营运压力会更沉重。

(本文作者为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师徐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