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温和通膨时代应有的心态与准备
「零通膨」离开台湾已超过42个月,2%的通膨率已是新常态。图/本报资料照片
主计总处日前公布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为2.42%,维持连四月上涨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电价调涨后各界高度关注会否刺激通膨快速上升,特别是6月开始适用夏季电价的助涨效应,不过,电价并没有单独成为刺激通膨的主因,观察各项物价指标,不论是蔬菜、外食、房租、医疗费用、电价与交通服务,甚至连金饰、理发美容等价格,都呈现温和上涨趋势,其他如服务类物价指数涨2.58%、扣除食物与燃料等项目的核心CPI涨2.02%,而上半年平均通膨率为2.27%,全数都在中央银行通膨观察线2%之上。
今年6月2.42%的通膨率,与2021年上半年的位置相近,台湾通膨率从2020年12月的零值,在短短半年内上扬至2.45%、并在2022年中来到3.59%波段高点,之后虽略有回降,却一直维持在1.75%至3.08%之间,「零通膨」离开台湾已超过42个月,2%的通膨率已是新常态。
这并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由于全球总体经济、产业架构、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大重组、乃至持续升温的全球贸易战等结构性因素的转变,过往20余年架构在世贸组织(WTO)自由贸易体系所创造的零利率、低通膨时代已成遥远的记忆,美国联准会(Fed)与各国央行设定的2%通膨目标,已从天花板变成地板了。
我们实际上已进入一个持续通膨的新时代,「温和通膨」成为主要经济体的主旋律,各国央行面对这个新挑战,必须维持相对高的利率水准来避免通膨失控,企业界面临生产要素价格增长的课题。至于消费者则要调整心态来适应物价温和上涨的新现实。
对台湾消费者来说,一个描述温和通膨世代的指标,就是汽油价格,指标性的台湾中油95无铅汽油,每公升在30元附近的牌价持续长达四年,而国际油价多年来维持在每桶75美元上下的价格,迫使冻涨多年的台电在今年大幅调升电费,政府多年来持续调升最低薪资与时薪,每人每月的总薪资(包含奖金)平均值在2023年升至58,545元,以十年的劳工薪资中位数来比较,全体劳工的薪资中位值增长了16%,越年轻的劳工增长率越高,最年轻的25岁以下族群的增长率超过25%。简而言之,即使所有劳工都抱怨低薪,但是对雇主来说,人事费用的增长是扎扎实实的成本增加,也一定会反映在终端零售价格的增长。
与主要工业国家相较,台湾的通膨指标还算温和,物价上涨的原因与走势也与大多数国家类似:相对紧缩的劳动市场带来持续的薪资增长,服务业物价涨幅长期高于商品物价涨幅,国际原油价格推升电价与交通费用,而房地产价格上扬带动了房租指数不断创下新高。台湾当然也有独有的挑战,例如健保基金因为人口老化支出不断上扬,卫福部允许医院调涨挂号费使得医疗相关支出上扬,以及计程车费冻涨多年后的涨价、停车费用也持续调升带动的交通服务价格上扬等。
面对温和通膨的新常态,中央银行必须维持较高的利率,掌握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避免通膨突然失控;企业必须克服更大的原材料价格波动、更高的人事成本与运输成本,来维持稳定的获利;而金融市场的投资人,也要放下过往低利率时期的高本益比预期,如果连号称无风险的美国国债,长期持有都面临巨大的未实现亏损,其他的风险性资产自然必须调高风险溢价,来提高承受价格波动扩大的能力。
今年台股大涨,让政府、企业界与投资人都轻忽了整体经济部门的威胁,从零通膨到温和通膨,固然有利于经济温和增长,但潜伏在每个角落的生产要素价格增长,不只是电价,还有薪资、供应链剧烈调整、货物运输价格、以及一触即发的全球贸易保护大战,都可能再度刺激物价跑出央行设定的红线,让我们无法安心。
今年华尔街与全球金融市场都殷殷期盼Fed降息,降息预期也成为股市上涨的动能,但迄今Fed降息却只闻楼梯响,预期的降息幅度也下调,美国通膨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未有效获得控制。
面对温和通膨的新常态,我们绝对不能大意,甚至过度期待Fed降息,台湾央行也应该引导国人建立对新台币利率上扬机率的准备,答案很简单,在温和通膨的新时代,所有部门都必须维持更大的弹性,强化对物价与利率涨跌波动的韧性,才能维持健康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