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四大结构性问题未解 高通膨恐常态化
山陀儿台风造成农产损失3亿7,823万元,必将推升10月蔬果价格。图/本报资料照片
我国物价长期维持低且稳定的态势,惟在新冠疫情后,各国物价大幅飙涨,台湾物价上涨幅度虽较国际表现相对稳定,惟这三年来仍居高不下。探求主要因素,系诸多结构性问题不易化解,将导致高通膨常态化。
台湾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成长率在过去两年分别达2.95%、2.49%,均逾越2%的警戒线。根据主计总处最新统计,9月CPI年增率(即通膨率)罕见低于2%,仅有1.82%,系因蔬果价格下跌。由于通膨趋缓,主计总处表示,如果未来天候平稳,通膨率低于2%将是常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九月通膨率仍达2.26%,即使扣除能源与蔬果的核心通膨率也有1.95%,全年仍难以乐观,极可能连续三年均在警戒值之上。
我们认为,在能源通膨、人力通膨、气候通膨与绿色通膨等四大因素干扰下,通膨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改善。以下分别就四大通膨讨论之:
首先,是人力通膨压力不断上升,台湾少子化问题加剧,劳动力短缺日益严重。引用国发会的推估,到2028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人力缺口将达35万人;至2030年,缺口更由上次盘点的40万人,暴增至48万人之谱。劳动力短缺,带动薪资的持续增长。基本工资已连续八年调涨,2017年基本工资为21,009元,到2024年时已调整至27,470元,调幅超过3成。
新冠疫情后,劳动力产生大幅变动,甚至有不少人退出劳动市场,又遇到服务类需求激增,包含旅游、餐饮及娱乐表现出色,人才短缺至今仍未解除,许多产业被迫加薪争取人才,而服务业劳动成本比重偏高,服务类相关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其次,气候通膨冲击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影响下,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全球暖化引发气候变迁,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热浪、野火、暴雨、洪灾频传。以近期袭台的山陀儿台风为例,在台湾创下多项历史纪录,包括47年来第一个登陆高雄的台风、警报发布四天又四小时才登陆、基隆日雨量408毫米,即使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后,仍持续造成致灾性的降水,严重程度甚至不亚于台风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农产品冲击加剧,对物价影响甚钜,以8月CPI为例,年增率达2.36%,主因就是蔬果价涨,又以番石榴(芭乐)涨56.63%、葱涨52.03%最剧烈;若扣除蔬菜水果,该月CPI年增率仅剩1.67%。9月蔬果价格虽然回稳,但根据农业部统计,山陀儿台风造成农产损失3亿7,823万元,农作物被害面积5,782公顷,损害程度为20%。结果必将推升10月蔬果价格,进而造成当月CPI骤涨。
第三,能源通膨持续发威,我国能源高度依赖进口,国际价格波动,我国也将调整石油、天然气与电力的价位,且牵动各种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以进口最多的杜拜原油价格为例,近二年几乎都在每桶80美元的高水准,近期以色列与伊朗的地缘政治冲突升温,油价短期难有大幅调降的机会。
执政党坚守「非核家园」政策,逐渐淘汰发电成本低的核能,用于取代的再生能源,不管是风力抑或是太阳能发电的外购成本高不可攀且进度落后,台电被迫提高火力发电的占比,天然气价格也易涨难跌,且在供电吃紧下尚需投入强化电网韧性工程,均让台电严重亏损,半年内电价已上涨二次。油电价格居高不下,都会推升通膨。
最后,绿色通膨则是多数人容易忽略的成本,近年来各国开始征收碳税、费,我国碳费费率也于10月7日拍板,一般费率每公吨300元。加上全球关注ESG(环境、社会及治理)议题,许多企业开始将产品加上环保与永续的概念。此举有助于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然而却也提升了成本,势必会转嫁至产品价格上。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上述四类型通膨均属于结构性问题,具有常态性,短时间内不易解决,政府、企业与人民都应有长期抗战的准备,提出治本之道。例如:吸引国际人才来台服务,并以机器人、自动化与AI降低人力需求,缓解人力通膨;提高农业韧性,对抗气候通膨;检讨能源转型,务实应对能源通膨;透过科技创新、鼓励研发,开发节能低碳商品,正面应对绿色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