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正视国际贸易转单效应对我出口冲击

如果放任国际贸易移转效应持续发酵,即便未来国际景气好转,也未必能让台湾的出口重返荣景。图/本报资料照片

主计总处日前以全球景气持续疲弱,加上库存去化时间拉长,在终端需求减少下,造成厂商出口放缓,进而导致民间投资下滑为理由,除了将今年出口及民间投资成长分别调降为-9.51%与-5.93%,同时将今年经济成长从之前预测的1.95%再度下修至1.61%,创下近八年来最低,确定无法「保二」。

尽管主计总处也正向指出,若以实质GDP季增年率(saar)而言,今年第二季由负转正升至5.62%,第三季估计将会达到11.33%,显示台湾经济情势呈现「柳暗花明」,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因为美中贸易战与新冠疫情引发的「转单」效应正扩大冲击台湾出口,在大陆市场疫后复苏力道不如预期的情况下,分散出口市场已成朝野当务之急。

全球自2018年起面临美中贸易争端,加上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干扰,以美企为首的跨国企业为避免供应链因过度依赖中国而遭到断链,纷纷要求其代工厂商分散供应链,导致近年来国际贸易重新布局。其中,最为明显的「转单」效应,莫过于美国进口的中国产品金额虽持续增加,但其占比则是从2017年(美中贸易争端之前)高峰的21.6%,逐年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3.3%,创下2003年以来新低。

也就是说,美国在建立供应链安全考量下,近年来开始积极推动重组供应链以替代陆制品,包括:回流美国生产(re-shoring),其中特别要求台积电必须赴美设厂;或是移转至美国邻邦例如墨西哥和加拿大生产(near-shoring),目前墨加两国已经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和次大产品进口来源;又或是赴美国友好的国家生产(friend-shoring),使得美国来自越南、印度、其他东协或欧盟国家进口占比逐年提高。

虽然台湾从美中贸易起争端至新冠疫情干扰期间,确实曾受惠于国际贸易转单效应,也因此在2022年8月之前创下出口持续26个月成长的荣景,但随着此波美国主导供应链重组所延伸的国际贸易转单效应不断变化,与美中均存在供应链连结关系的台湾外贸成长力道已直接受到冲击。

以往,台湾长期以半成品或零组件出口大陆,透过在大陆组装、制造产品再行出口至美国及其他先进国家。然而当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转单模式改变,当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占比」开始逐年下降,就造成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同步衰退。此外,大陆疫后面临消费力不足、物价下跌恐陷通缩等困境,也导对台湾的进口需求大幅减少。影响所及,台湾出口从去年8月起开始降温,9月转负之后持续衰退,迄今年7月为止,已出现11黑;7月外销订单也已连11黑。

政府相关部门与部分学者专家或许认为,台湾出口持续下滑,是国际景气低迷所致,只要全球需求回温,出口就会反弹。不过,去年9月迄今全球GDP其实仍呈正成长;相对同一期间,台湾出口与GDP却又双呈负成长,显示并非肇因于国际情势走缓,而是上述美中贸易争端所延伸的转单效应所致。再从台湾11大项出口产品加以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冲击最为严重的是劳力密集产品,无疑说明此波国际贸易转单效应正在威胁台湾出口。

在美国推动供应链重组以替代中国进口政策下,美国自中国进口金额占比持续萎缩,是许多产业从科技至传产,以及美国友好国家从欧盟至东协,逐步转换供应链效应的结果。更加无法忽略的是,美国主导此波国际贸易转单效应,实际上并未有效移转台湾,让台湾的出口雪上加霜,加上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更是导致出口难以由黑翻红的重要关键,不但拖累今年经济成长展望,而且波及与其关联的投资表现。

很显然地,台湾在美中贸易较劲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如果朝野不能有效因应,放任国际贸易移转效应持续发酵,即便未来国际景气好转,也未必能让台湾的出口重返荣景。因此,台湾在美中两国「各自」打造供应链过程中,应该利用过去所累积的科技基础,配合打造供应链经验,充分扮演替代供应链关键角色,让两股不同供应链汇流、并行于台湾。再者,在国际贸易移转效应持续发酵下,除了必须因应占台湾4成出口的中国市场转型之外,政府更需协助厂商加速布局过去较忽略的地区,包括西亚、北非、南美等具有潜力之市场,借此分散出口风险,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