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面对疫后物价怪兽 央行双率双升压力大

工商社论

中央银行日前发布第二季理监事会议事录,其中有两点十分不寻常:一是大部分理事发言重点都聚焦通膨,二是对新台币汇价的讨论仅「一句带过」,由此可见物价变动已取代汇率波动,成为央行当前最急迫关心的议题,也将主导后续货币政策走势。

依央行本身预估,认为当前国内通膨走升应属短期现象,预期今年通膨仍温和、通膨率高点将落在第二季,下半年通膨率可望缓步回降,至于全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预估分别为1.6%及1.11%。

台湾今年前五月平均CPI年增率为1.39%,CPI上涨主因来自油料费大涨,且今年以来国际原物料价格明显回升,推升国内进口及国产内销品物价。央行也坦承「输入型通膨压力渐增」,且依央行调查投信公司的通膨预期显示,预期未来一年CPI年增率大于1%的家数比重大幅增加,通膨预期升温。

央行议事录也提及,数位理事对国内外通膨情势表达看法。有位理事表示,依6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后发布的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及核心PCE年增率预测值资料,今年美国通膨率较高,明年则将下降;国内物价方面,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造成的输入型通膨,对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物价影响颇大,例如5月台湾CPI年增率2.48%,其中半数涨幅来自油料费及机票价格上涨,国内通膨是否会持续上升,值得进一步探讨。

另位理事指出,进口物价指数年增率或国产内销品物价指数年增率近月均快速攀升,不能忽略进口原物料价格快速上涨的事实,一些国内通膨预测研究发现,进口物价指数与趸售物价指数为预测未来CPI通膨的良好指标,近期该等物价指数快速上涨,势将推升未来国内CPI通膨,值得密切关注。

一位理事指出,小型开放经济体对通膨的控制实属不易,例如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台湾物价的影响颇大;瑞士亦为小型开放经济体,其通膨目标即设在2%以下,但不能陷入通缩,基本上与央行可接受的通膨落在0~2%区间相同,且若国内投资持续上升,内需增加,即使通膨率略高亦可接受。

某理事认为,过去美国物价多呈平稳,主要是受惠于全球化的发展,商品均在成本最低的国家生产,因此美国的输入型通膨低,导致其CPI及PCE年增率均不高,但中美贸易战让部分产品供应链移出大陆,造成部分商品成本上升,加上疫情影响货运缺柜、塞港问题,推升运输成本,因而反映于商品售价。

综合来说,央行理事普遍认为台湾目前通膨仍属可控,但也示警因油价、运费等问题而产生输入型通膨可能趁势来袭;另一共识则是央行应就如何观察通膨,再研究订定新指标,同时适度调整目标值,以求贴近现实并可兼顾经济成长。

在此同时,对于去年下半年理事最关切的汇价问题,第二季理事会议事录中仅出现一句:「综合考量,央行应无升息空间,加以新台币汇率已偏强,此际亦不宜升息」,可说是历来央行提及汇率篇幅最少的一次。

截至今年7月底,今年以来,美元指数上涨了2.14%,在此同时,新台币今年来对美元仍上扬1.94%;如果就2019年底至今年7月底,新台币对美元涨幅更高达7.65%,仅次于人民币的7.89%。所以央行说新台币「偏强」,基本上是正确的形容。

但值得深思之处,在于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特别是5月本土疫情爆发后,国内消费需求急冻,可以说今年以来物价的涨幅多数来自所谓输入型通膨,如果拿掉新台币对美元升值1.94%的部分价格抵销效果,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可能更大。也就是偏强的新台币,某种程度协助了物价稳定。

另外则是过往股市和房市攀向高点时,财富效果也会造成物价蠢动,但这两年主要还是因为疫情的关系、消费降温,进而出现国内物价没涨的假象,政府对提振消费的需求也因而大于平抑物价。

以央行理事会议事录的「货币政策考量因素」来看,包括主要经济体均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并续推大规模财政激励方案;当前国内通膨走升应属短期现象,预期今年通膨仍属温和;近期国内疫情影响消费动能,但在出口及民间投资成长支撑下,国内经济仍将稳健成长。

其中主要经济体的宽松和国内消费动能,可说都是疫情下的非常态,一旦疫情过去,物价终究是央行回避不了的问题。

诚如央行理事所言,6月美国FOMC会议虽维持政策利率目标区间不变,却调高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IOER)5个基点(bp,1bp是0.01百分点),「技术上实已升息」,央行货币政策不宜与Fed货币政策背道而驰。

再者,美国一旦升息,美元指数可能再创新高,资金也可能因利差而自台湾撤出、回流美国,届时新台币是否还能守住亚洲最强或世界最强的位置很难说,但若新台币贬值,迫在眼前的便是沈重的输入型通膨压力。

换言之,面对疫后各国央行宽松政策的退场,加以物价的挑战,央行可能必须摒除长期以来的双率双低,改以双率双升因应,才能力持稳定金融市场和物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