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生产者物价指数迟到二十余年谈起

工商社论

各国编制生产物价指数(PPI)已有三十余年,然而我国甫完成试编才不久,预计于明年初才会对外公布,这项物价指数旨在衡量厂商出厂价格,虽与消费者关系不大,但却可以反映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有助于经济成长率的编算准度,同时洞悉台湾在全球的价格竞争力

谈到物价,人们比较熟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因为这攸关通膨及通缩的认定,也与大家荷包不缩水有关,长期以来多数经济学教科书也会大篇幅介绍这项明星级指标,以致其他物价指数皆黯然失色。然而,若以一条河流上、中、下游比喻各阶段价格,CPI位于下游,生产者物价则处于上、中游,休戚相关,缺一不可。

非仅休戚相关,由于PPI处于上游,当其山雨欲来,位于下游的CPI自不可能平静无波,具明确的领先示警作用,可以让政府未雨绸缪,提前因应以降低冲击。PPI既然这么重要,为何外国已编了三十余年,我们迄今还没有?

依主计总处的说法,该处不是不想编,而是碍于与PPI雷同趸售物价指数(WPI)自发布以来,四十年来一直被援引到土地税法施行细则平均地权条例施行细则、以及营利事业资产估价办法做为估价调整的依据,此外还是基本工资审议的参考,是以WPI无法贸然停编,只好一直编下去,于是PPI取代WPI的规划也就一延再延,转眼已过了二十余年。

对于生产者物价(PPI),主计长朱泽民日前在立法院发表了一些看法,他认为PPI比WPI更适合做为基本工资审议的参考,明年PPI上路之后还是会继续发布WPI,朱主计长同时还提到希望日后能编制服务业价格指数。对于PPI的延宕与迟到,过去与未来,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通盘检讨与WPI连动的法规:多年来无法停编趸售物价指数(WPI)是受相关法规的牵绊,主计总处应该盘点所有与WPI连动的法规,一一与之脱钩,改与PPI或更适合的物价指数连系。事实上,法规之所以援引物价指数无非是要消除通膨,然而不同资产自应援引不同的价格指数,才能如实反映不同领域的价格变化,也才有意义。主计总处应乘此机会与财政部内政部单位就各类法规所援引的物价指数合理性加以检讨,并完成修法的作业程序。

第二、给予两年缓冲期让PPI取代WPI:目前大家看到厂商交易价格就会连想到趸售物价(WPI),在明年发布生产者物价(PPI)之后,若让两者并存,由于两者皆是衡量生产阶段的物价指数,易生混淆,因此可考虑给予两年缓冲期让相关法规里的物价指数与WPI脱钩后,即可让WPI走入历史,这样不但有助于统计的明朗化,也可以让政府为数不多的统计人力做更有效的运用。

第三、PPI应纳入服务业价格:我国明年上路的PPI只有统计农工商品的出厂价格,随着服务业产值愈来愈大,多数国家已把服务业价格纳入PPI,也惟有这样才更能反映一国生产者物价的变化,例如今年8月美国公布的PPI,与去年同月相比,商品跌1.6%,服务涨0.4%,综合跌0.2%,而韩国公布的8月PPI也跌0.5%,其中制造业跌3.1%,而服务业涨1.5%,从美、韩的例子可以明白,没有纳入服务业的PPI,非仅难以呈现生产者价格的全貌,也难以和国际接轨。

或者有人会问,前述这两类物价指数既然都是衡量厂商出厂价格,到底差别在哪里,略而言之,PPI只估算国内生产者(domestic producers)的出厂价格,而WPI是反映批发价格,因此除了生产者之外,进口商、复出口业者贸易商报价都在WPI的调查之列。虽然两者都反映厂商交易行情,但本质上仍有差异,样本亦有不同,依主计总处试编的结果看来,两者涨幅确有出入,就反映国内生产者的处境而言,PPI自然更接近事实,而就政府施政参考而言,PPI也是更好的选择。

平心而论,PPI之所以迟到二十余年,根本原因正是统计部门位阶太低,每遇法规调适问题,毫无权力召开跨部会协调,最后只能委曲求全,以致法规里区区几个条文就足以让该编的指数编不出来,该退场的指数持续存在,寒来暑往,竟已二十余载,如此效率令人惊骇尤有甚者,这恐怕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如今我国最高统计单位是行政院主计总处之下的综合统计处、国势普查处,以其位阶自然是「人微言轻」,若不提升其位阶,只怕明年通盘检讨与物价有关法规又要遇阻,而服务业价格指数的纳编也将遥遥无期。

我们认为,解决之道还在于提高统计部门在内阁的地位,随着政府近日启动组织再造,也许应该考虑在行政院底下设立「国家统计总署」,使统计总署与中央各部会平行,如此许多问题自然可迎刃而解,类似PPI迟到的问题,相信也就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