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痛苦指数谈美国总统大选与选后政策

有人依过去的经验得出,美国痛苦指数若超过7.3%,那么要竞选连任的都会失败,甚至同党要继任的人也会因此包袱而败选。图/美联社

距离11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只剩20天,两党候选人-现任副总统贺锦丽与前总统川普的选情却陷入胶着,几个关键摇摆州每隔很短的时间就变脸一次,使得大选结果充满不确定性。事实上有一个古老的「痛苦指数」,即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两种不得人心的数值相加,可以用来预测大选结果,依过去的经验准确度颇值得参考。

有人依过去的经验得出,美国痛苦指数7.3%是对执政党的警戒值。也就是说痛苦指数若超过7.3%,那么要竞选连任的都会失败,甚至任期届满,同党要继任的人也会因此包袱而败选。最新资料显示,9月痛苦指数为6.5%(失业率4.1%+通膨率2.4%),今年前九月平均为7.02%,因此有人看好代表民主党的贺锦丽。惟离警戒值非常靠近,再加上美国特殊的选举制度,因此鹿死谁手还是充满不确定性。

除了引用痛苦指数来预测选举结果外,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尔(Ray Fair)长期以来也以各种经济指标,来预测选举结果。例如经济成长率越高,对执政党的候选人越加分,同时对挑战者是减分。并且通膨越高对执政党是减分,但对挑战者则是加分。也就是说经济情况越好,越压缩挑战者,反之经济情况不好会引发对执政者的不满,选票就会流向在野的挑战者。

事实上,痛苦指数中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大致上会处于翘巧板的两端,一边高时另一边就会低,而美国联准会(Fed)就会利用利率来当砝码来调控。例如通膨压力大时,Fed就会加息来紧缩货币政策,企图控制通膨的恶化。反之失业率升高时,Fed就会降息来活络经济,改善就业市场。理论上很简单,但在现实社会就会遇到种种「干扰因素」。

例如2021年初开始的这一波通膨来势汹汹,为何Fed坐视通膨一发不可收拾?那是因为通膨沉寂已久,Fed误以为通膨不会再是威胁了吗?实情并非如此,应该是当时失业率尚高,Fed不敢贸然升息,以免就业市场恶化。也就是说当Fed必须在通膨与失业率中选边站时,不同执政党就会显露出其偏好。由于民主党与共和党的群众基础不同,因此对这两种恶的忍受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对利率砝码往哪里移动的偏好也不一样。传统上的共和党支持者资产较丰,易受通膨造成资产缩水,且较无失业之忧,因此在政策偏好上倾向降通膨。而民主党的支持者相对于共和党人较属于「无恒产者」,所受失业冲击将大于通膨。因此在政策取舍上,当然要优先照顾自己人。

例如今年8月以前,面对市场期望多时的降息,Fed都会说通膨尚未驯服,还未降到2%的目标区,还要更多好的数据才能降息。但随这大选之日的靠近,今年9月中民主党的参议员华伦(Elizabeth Warren)与20多位众议员写信给Fed主席鲍尔(Jerome Powell),要求立刻降息3码,不然会有衰退风险,并危及就业市场。结果Fed在台北时间9月19日决策会后就宣布降息2码,此举要说没有选举政治考量,恐怕说服力也不足。

也许有人会以央行的独立性来质疑此论点。但依经验显示,当经济情况良好时,央行的独立性就高,来自总统的干预就少,因为经济好也就没什么好干预的。但每当经济不佳时,总统就常常对Fed指指点点,希望能配合白宫施政。民主党总统的政策偏好前面已经说明清楚,若是贺锦丽当选,大概不会偏离太大。若是前总统川普当选呢?他是个非典型的共和党人,也难用传统的价值理念来预测他未来的政策。并且其强人执政的特色就是其政策缺乏一贯性,他要的只是好的交易(good deal),并不在乎是不是好的政策(good policy)。

传统上共和党总统的货币政策比较紧,但川普的偏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必须依此付出较高通膨的代价。届时他可能又会找代罪羔羊,例如他常指控其他国家利用操纵汇率,对美国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因此川普也偏好弱势美元,但这应该也会推高美国目前民怨最深的通膨,并不会因为他是强人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