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痛苦指数升温关键在所得弱化

工商社论

新冠疫情干扰加上俄乌战争搅乱,拉擡国际市场原材物料价格,导致全球物价高涨,甚至面对经济衰退威胁。台湾亦不例外,自从去年8月主计总处公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突破2%迄今连续11个月维持2%以上,尤其自今年3月起连续四个月超过3%,6月更是创14年来新高达到3.59%。此外,7月调涨电价,无疑让升温的物价火上加油,使得国内通膨压力是否能够在短期内有所缓和,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社会各界聚焦通膨压力的同时,此一期间国内长期失业问题却又呈现山雨欲来之势。从主计总处最新公布的失业率资料可以发现,5月长期失业人数已增加至43.4万人,失业率创七个月来最高达到3.68%,其中除了因场所歇业而造成失业人数持续增加之外,工时未达35小时人数直逼30万人大关,创九个月来最高,说明就业情势极其严峻。

亦即民众在「通货膨胀率」加上「失业率」双重上扬夹击下所形成的「痛苦指数(Misery index)」,从2017年的4.38%提高至2021年之5.94%。尤其去年5月以来,随着CPI开始蠢动,痛苦指数超过6%达到6.58%之后,更是在CPI年增率持续升高堆叠下,今年4月突破7.00%、5月更上冲至7.07%,创下十年单月新高。由此显示,过去六年让民众生活不快的痛苦指数,并未因政府宣扬经济表现亮丽转为减缓,而是呈现逐年升温现象。

虽然社会各界认为,由于通膨率的未见缓和加上失业率之不断上扬,是造成此波民众痛苦指数持续升温的根源,但却又忽略其背后真正的症结是,近年以来民众所得成长停滞以及分配不均所产生的结构变化所致。

我们可以从部分经济指标数据的变化,发现其端倪。先从受雇员工薪资来说,依据主计总处所公布的资料统计显示,尽管受雇员工每月经常性薪资平均从2016年的39,341元增加至2021年的43,035元,成长9.39%;然而扣除物价涨幅之后,受雇员工每月实质经常性薪资平均成长幅度不及1%。再者,若以今年前五个月经常性薪资平均44,252元与去年同期之比较,虽年增2.83%,创下22年新高;但扣除物价年增涨幅平均3.05%之后,实质经常性薪资平均仅有41,524元,呈现近六年来同期首度衰退,说明薪资成长幅度明显不敌通膨上扬速度。

再就家庭所得而言,若以7月1日财政部所公布的2020年度综所税申报资料观察,其中最高5%平均所得505.3万元,相对最低5%平均所得仅有3.4万元比较,最高与最低之差距已扩大为148.6倍,较2019年的130.2倍加速恶化,再创家庭贫富差距新高。虽财政部综所税资料并未包括政府补助款项、免税所得及分离课税所得,不能借此衡量家庭贫富差距,但却不能否认高低所得差距自2014年突破「百倍」后,加速呈现分配不均现象。

尽管政府再三「炫耀」台湾经济在疫情冲击下表现亮丽,成长幅度位居四小龙之冠,甚至扭转过去数年以来经济成长幅度始终不如全球现象;然而从民意调查中却又发现,许多民众对台湾经济成长的无感,与政府的经济「稳健」成长论述,呈现南辕北辙。此一现象症结,其实是因就业型态剧变,造成薪资陷入成长停滞,加上税制改革扭曲,导致分配朝向两极发展,使得所得弱化族群面对通膨加上失业冲击之下,让痛苦指数的感受更加深刻。

事实上,近年世界经济论坛(WEF)所公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显示,其中所得成长停滞问题,始终名列前茅。无独有偶,此一期间国际劳工组织(ILO)再三指出,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促进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在引发就业型态调整的同时,因中产阶级逐渐萎缩而造成所得呈现两极发展,其中少数富人分配整体报酬占比却又不断提高,导致贫富不均现象更加严重。

坦然言之,随着近年以来经济环境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在造成富者享受成长果实占比不断增加,穷者陷入所得弱化现象的同时,政府与其大肆宣扬台商回流投资大幅增加、出口订单续创新高、人均所得超过3万美元、税赋征收再度突破纪录等数据,不如透过政策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正义,尤其落实救助贫穷家庭自立更生加速脱贫,让更多的民众共同分享经济成长果实,极其重要,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