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人均所得三万美元的台湾文化新面貌

工商社论

依主计总处估计,拜新台币汇率升值之赐,我国原本四年后才会达到的人均所得3万美元目标,明年可望实现,这是经济发展上的新里程碑,然而环视台湾文化气息都市景观及政治环境,实在难以和这3万美元匹配。

回顾历史,1992年我国人均所得升逾1万美元,随后虽政府希望于2000年前达2万美元,终未能实现,经过漫长的19年,直到2011年才终于达标,犹记得2008年马英九参选总统时提出的「台湾经济新蓝图」,其中最脍炙人口的「633」里的第一个3即是人均所得要达到3万美元,遗憾的是,历经八年执政并未能兑现这个承诺。

说起来,人均所得达3万美元真不容易,这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成长加以汇率适度升值才行,1992年台湾之所以能比预期更快的达到1万美元,是因为那一年新台币汇率升至25.1的历年最高,因此不用说马总统未能兑现3万美元承诺,就连今年7月国发会所提的四年国发计划(2021~2024),终总统蔡英文的八年任期,也只敢把2024年的目标订的接近3万美元而已,未料汇率变化太大,让目标提早实现。

我们认为,明年台湾人均所得即将达到3万美元了,台湾堪称已开发国家了,然而政府也该检视一下我们的施政是否与其相称,看看我们有形、无形的建设是否仍有不足之处,若有则应适时加以改进,否则这仅是个数字而已,并无太大的意义,于人民也是无感的,为此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素养:西方宗教改革之父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华丽,而在于公民文化的素养。」马丁路德一生致力于无形的信仰,而这一改革所建立的公民文化素养,推进了欧洲的文明及为日后的欧洲经济起飞超前部署,文化素养之重要,于此可知。

台湾人均所得逾3万美元,若我们仍只会在硬体建设上编列大笔预算盖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而不晓得从小学开始培养文化素养,只会逼学子考试,那么纵使我们可以盖出最宏伟的音乐厅、美术馆,但是终究是乏人问津的,台湾社会将永远是文化沙漠。

第二、提升艺术家的就业机会:今年疫情席卷各国,就在各国编列大笔预算救经济之际,德国政府独钟艺术家,一举投入500亿欧元艺文业纾困,他们的文化部长葛洛塔斯说:「艺术家不只是不可或缺,而且至关重要,德国政府明白艺文工作者的辛苦与绝望。」然而,翻开我国的就业调查便会发现,台湾失业率最高的就是艺术休闲这个行业,近五年这个行业的离职失业率约5%左右,居各业之冠,今年更直逼6%,其谋生不易,于此可知。

非仅失业率高,这个行业的薪水也偏低,只有各业平均薪资的七成,以去年而言,各业年薪平均64万元,艺术休闲服务业只有47万元,七年来与平均薪资的差距愈来愈大,这反映长期以来政府在艺术市场只创造供给,而不培养需求的政策是错误的,不从小学、中学的美学、文化素养培养起,日后盖再多的美术馆、音乐厅也是徒然。

第三、改善都市景观与人行道文化:看早年的台湾电影会觉得当年的街景单调了些,但是总算朴实有序,然而如今都市景观,几经都市计划变更,大量绿地变成建地,到处都在盖房子,都市愈来愈拥挤,街景愈来愈不谐和,没有丝毫文化气息,这与人均所得3万美元极不相称,每三至五年的「都市计划通盘检讨」应更加审慎才好。

除了都市景观不谐和,举国斑马线形同虚设,难以保障行人安全也与3万美元极不相称,犹记得马英九于台北市长任内曾因为行人在斑马线上被撞死而愤怒表示:「应该狠狠地罚一次,以让驾驶得到礼让行人的深刻印象。」然而直到如今,情况并未改善多少,月前内政部曾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路口安全大执法」,惟成效终究有限,因为这也是个文化素养的问题任凭政府怎么大执法,怎么为斑马线涂上新颜色,都无济于事。

我们认为,台湾长期以来的经建计划过度着重于产业发展而忽略文化建设,今年五月蔡总统就职演说里对文化未置一词,全文着重在六大核心战略产业,虽然文化不是产业,对经济不会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文化却是社会的灵魂,可以引导社会走向幸福的道路,也因此哲学家罗素称:「文化价值是不朽的,它最美之处是给予人类希望。」在我们人均所得即将迈入3万美元的今天,执政当局应多多思考台湾社会文化、公民素养普遍不足的问题,这未必是要投入更多的预算,而是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其所影响的不是未来四年、八年,而是一、两个世代,较之六大核心战略产业,其重要性犹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