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 心理学:欲求不满+「武器」=攻击行为

杀人示意图。(图/达志/示意图)

文/《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时报出版

欲求不满攻击假说

有关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有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所提倡的「欲求不满攻击假说」,这是指因为亲子关系、考试、工作或失业的压力等,导致欲求不满(frustration)而产生攻击行为的假说。这个假说可以与很多国家失业率高涨、发生杀人及暴动,做出连结。

但是也有假说认为,光是欲求不满,是不会产生攻击行动的,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武器」。这是社会心理学家柏考维兹提出的欲求不满手段假说。当欲求不满高涨到一个程度,心理状态像是被吹胀的气球般,这时某一个关键(武器)映入眼帘、进入脑中,变成攻击的「手段」时,便因此犯下罪行

两小时版的悬疑连续剧里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发狂的人突然看到菜刀花瓶,于是伸手拿起凶器,犯下罪行。

▲映入眼帘的武器,可能就会成为攻击行为的「助力」。(图/达志/示意图)

我也确实在某个咨询机关听过以下这样的说法:一般来说,为了让来咨询的人感到心境平和,咨询室桌上可能会放置插着一朵花的花瓶,或放个烟灰缸。但如果知道今天来的人有点粗暴,可能会因为谈话的内容而生气,就会把桌上所有东西都收起来。

因为累积了欲求而不满、发狂的人,可能会抓起花瓶或烟灰缸丢过来。生气发怒时,空手揍人或抓起别人的衣领,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就算因情绪高涨,所以红起脸来想找东西(凶器)丢过来,当桌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多数人可能拍拍桌子就结束了。

柏考维兹主张,光是从欲求不满所产生的愤恨,是不会变成攻击行为的。无法照自己想的实现、因沮丧而产生的抑郁感等,所有不愉快的负面感情都与攻击行为产生关连。

另外,凶器会带给人们「力量」。若是有一把刀子,便能打败赤手空拳打不过的对象。只要拿着刀或枪,就连平常会侮辱自己的人们,都会害怕地伏首,跪倒在自己面前。虽然车子平时不是凶器,但对于想发动攻击的人来说,车子就会变成保护自己的铠甲、攻击人们的武器。

没有信心耍弄刀子,也没办法取得枪枝的人,可能放火,也可能用毒。有些杀人事件的凶器是身边可取得的有毒物品,常由被视为弱者女性所用。「美国全国步枪协会」主张:「不是枪杀人,而是人杀人。」以此反对控管枪枝。他们说的确实没错。

但是同时,人是用枪杀人的。

▲《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图/时报出版)

本文摘自《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时报出版。

作者介绍:碓井真史心理学博士现任新潟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心理辅导师(SC, School Psychologist)。专长为社会心理学,特别是犯罪心理学、自杀预防等。

译者李怡修2008年赴日至今,日本东京外语专门学校日本语毕业、日中翻译科肄业,后进入一桥大学法律研究所主修刑事诉讼法,取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一桥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关键字为「诉讼构造论」、「证据阅览」、「裁判员制度」。曾任NHK BS1台采访台湾冤狱平反协会纪录片节目制作翻译、法务部研究计划助理等。亦接手个案翻译。体验各种台日文化冲突,谑称自己是「夹在中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