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叶克膜团队小故事:蔡璧如曾是「比病患更像病患」的护理师

叶克膜体现了所有医学伦理问题,因为它就站在生死的中线上,背后有许多医疗现场充满不确定性,生命充满变数故事。(示意图/Shutterstock)

「做医师做久了,对于很多事情,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看得那么重,尤其是对于世俗的成败。」台北市长柯文哲在著作《生死之间2︰叶克膜的故事》中,坦承年轻时的柯文哲与现在的柯文哲,想法已经截然不同。但是不变的是,对认真的执着。柯文哲认为,认真是一种精神,把它推广到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认真,就成了一种文化。当年台大医院的叶克膜团队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医疗团队,认真是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以下是重点书摘,谈及台大叶克膜团队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有一次去中部的医院接病人患者年纪约五、六十岁,急性心肌梗塞外院先做了心导管手术,发现病患心脏的三条血管都阻塞,初步处理做血管扩张术。但是病患的血压一直不稳定,再加上家属强烈要求转诊台大医院,于是医师打电话来联系,希望我们能够接手。

●装或不装,总要给病患与家属一个理由

根据该院的医师评估,转诊台大医院后,可以视情况为病人做绕道手术,如果患者术后心脏还是状况不佳,就要等候心脏移植的机会。

这次我们同样派了蔡壁如与黄书健医师一起去接病人。到了那里,他们发现病患意识清楚,还能够说话,使用的强心剂剂量不高,医院也已经帮病人装上主动脉气球帮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所谓主动脉内气球帮浦是在心脏功能不足时使用的医疗辅助,可以增加心输出量。但是如果病患的心脏衰竭严重, 主动脉内气球帮浦不够用了,就需要换成叶克膜。

蔡壁如与心脏内科沟通时提出疑问:「这个病人尚未插管,情况还好,需要装叶克膜吗?毕竟叶克膜是在病人情况危急时才使用。」

黄医师则有不同意见,他表示:「如果运送途中,病人情况变差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在救护车上装叶克膜!」

他们为此讨论了很久,因为病患的情况确实让人有些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黄医师说:「要不然我们试试看不要装叶克膜吧,就这样直接载回去。」

蔡壁如说:「装或不装,总要给病患与家属一个理由,我们跟他们沟通看看。」

当时病患状况很稳定,能够理解和表达意见,他们把带去的叶克膜推给病人看。「你现在看起来状况不错,所以有两种选择: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应该要帮你先把叶克膜装起来。但看你情况尚好,如果拚两个小时, 用最快的速度, 救护车一路冲回台大医院, 过程当中你忍耐一下,说不定可以不用装。你要不要试试看?」

病患考虑片刻,与家属讨论后做出结论,「我觉得我的状况还好,既然有装主动脉内气球帮浦,那么能不装叶克膜就不装。」为此,他还签了一份放弃安装的同意书

最后他们将病人送上了救护车,一路开回台大医院,但在半路上却出了一点意外。不过出状况的不是病人,而是蔡壁如。因为救护车开得飞快,她又坐在病床的后方,也就是车子的最尾端,一路摇晃颠簸,所以她晕车了!她在救护车上到处找塑胶袋,准备吐一场。

由于病患意识清楚,他看到蔡壁如在那边东翻西找,忍不住问说:「蔡小姐,妳在找什么?」蔡壁如坦白告诉对方:「我有点晕车,想找个塑胶袋来吐,也许会好过点。」病人看她脸色不佳,不禁担心说:「蔡小姐……要不这样好了,我起来,让妳躺一躺,看会不会好点?我觉得妳比较像病人。」

蔡壁如心想:你才是病人啊!你身上还装着IABP,怎么能起来!

这个病患接回台大医院后,接受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术后恢复状况良好,平安出院

他出院时高兴地邀请蔡壁如说:「蔡小姐,下次妳到中部来玩,一定要来找我,但千万不要再搭救护车了……」

●模拟各种运输行动

我们去外院接叶克膜病患时,有一套评估方式,还有格式化病历单,记录病患的性别、年纪、身高、体重、病史、发病原因及经过。也会针对药物和医疗措施做纪录与评估,包括IABP、强心剂、其他药物等等。透过这套评估流程,我们就能够确认病患是否适合接回台大医院继续做治疗。

自从去高雄接过病患后,考虑到救护车往返南北的交通时间过长,于是我们思考以高铁运输叶克膜病人。

用高铁运输叶克膜病患,乍听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但这种计划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需要实际演练

由于高铁白天必须载运大量旅客,所以我们与高铁公司谈好,配合他们一年两次的夜间演习,同时进行我们的模拟运输行动。

按照计划,我们先把叶克膜、担架送到台北车站的行李托运中心, 从那里下到高铁站,再搬上第七节车厢就定位。我们演练透过高铁站的电梯,将病人运送进出站和上下救护车。

用言语描述很简单,不过就是担架上下电梯、进出车厢而已。实则不然。演练中包含各种灾难应变,像是病患已经在高铁车厢里,但是列车中途故障或者遭遇地震而无法运行时,该怎么办?

为了这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套应变流程,因为高铁大多是高架,碰到紧急状况时,我们要把病人的担架从四层楼高的高架上慢慢送下来,再配合救护车接驳……这些问题不能等到意外发生时才来喊「怎么办」,也不能等发生后才来检讨「我们当时应该怎么做」, 必须在事前就列入考量,准备好应变之道。

我做这些计划、SOP时,经常有人会笑说:「何必自找麻烦?」

但是我认为,从来不去想的事情,不代表不会发生。若事前没有设想,突然发生了,也不可能知道如何应变。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平常都应该把SOP准备好。到时候真的出现什么意外状况,照表操课,不敢说百分之百没有问题,但是起码虽不中亦不远矣,至少有七成的状况可以应付。

几次运输演练,同仁们都很辛苦。我们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后再赶往高铁站准备,半夜演练结束时大约已经是凌晨三、四点,没有回程的高铁,包括我在内,所有人直接在高铁车站的候车座位上躺平,等天亮前高铁的扫轨车把我们载回台北。

除了救护车和高铁,我们也曾经去松山机场演练专机运输叶克膜病患的流程。

一件事情能够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至少在叶克膜这件事上,是多少人毫不懈怠、共同努力创造成果

网路时代一切讲究快速,但时间久了,很多人都忘记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这个世界上, 只有「 不小心全军覆没」, 从来没有「 不小心大获全胜」。成功是不断努力的成果累积。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羡慕别人成功,因为你付不出那个代价。」(编辑梁惠明

《生死之间2︰叶克膜的故事》书封。(图/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