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尊严与灵性关怀 直击台大安宁病房「幕帘后的平静」
▲巡房前,姚医师(中间戴眼镜者)与医师和护理师、宗教师团队仔细核阅病人的身心状况。(图/记者严云岑摄)
记者严云岑/采访报导「许先生(化名)这几天吃饭能自主吗?」姚建安医师询问身后的护理长。在他周遭,医疗照护团队围成一圈聆听,3位身穿咖啡色袈裟的比丘尼也加入谈话的行列。不同于几日的阴雨连绵,这日上午的阳光特别灿烂,甚至穿过病房中橘色的帷幕,透到走廊上,在日光灯强烈照射室内,这道鹅黄光芒显得特别突兀、却也无比详和。
姚医师身后所挂是一块匾额,在盾形的原木上又加了旭日半升的图样。匾额表面,以红色颜料烙印的「台大医院缓和疗养病房」等10余字跃然其上,但在桌上粉色蝴蝶兰的缓和下,显得不那么刺目。此处正是安宁病房,末期患者如癌症、失智症、大面积出血造成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末期、急肾脏衰竭等生命走向尾声的人们,都能在此得到最稳妥的「暂时性照料」。不同于以维持生病征象为原则的急诊室与加护病房,安宁病房以「安宁共照」的原则,将病人的权益放在第一顺位,强调病人身、心灵的全面照护。
▼台大医院安宁病房(缓和医疗病房)的题字鲜红但不刺眼。(图/记者严云岑摄)
►►想见更多「台大医院安宁病房」的照片请见此◄◄位于台大医院新院区6楼的病房中,总共有17个床位,采取病人与护理等比例的照护方式,除了2位主治医师与住院医师、护理师外,还辅以心理医师、宗教师、社工师等,让病人的身心都能得到缓和;医疗团队更以亲切、团队照顾、症状控制、心理支持、各别的照顾等方式,提供支持系统以协助病人尽可能积极地活到自然死亡之日。姚建安医师是台大安宁病房的主任,他在接受《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访时表示,创始于民国84年的安宁病房至今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虽然在林芳郁院长任内时一度希望扩张到30个床位,但由于照护人力不足,最后仍决定维持现状。「这里不仅有一般病室,还有交谊厅与空中花园。」姚医师引领记者走过长廊时说,「病人可以在这里散步、看书、唱卡拉OK,做一切他们想做的事。」
▼台大医院安宁病房的交谊厅,患者可在此看书、弹琴,甚至唱卡拉OK。(图/记者严云岑摄)
►►想见更多「台大医院安宁病房」的照片请见此◄◄虽然安宁病房可提供较完善的照护,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一直住下去」。「我们会判断他们的状态,如果病情稍有起色,可能会与家属商量办理出院。」姚医师表示,「医院资源有限,如果不维持进进出出的方式,就无法照顾到更多的病人。」不过,当病人没有家属,或者家属不愿负起照护责任时,院方则会先召开「家庭会议」将病人情况据实以告,若仍然行不通,院方便会请社工师代为申请社会救助,让病人住进社区安养机构或以安宁居家的方式进行疗养,「当然,医院也会对他们的病情持续追踪。」巡房时间到了,姚医师召集了医护人员和宗教师等在病房外听取报告,询问了家庭会议的过程与病人饮食状况。「许先生的女儿来看过他了。」一位年轻的女医生报告,「她抱怨爸爸以前都不管她,直到生病了才联络。」「至少她愿意踏出第一步,这样就很不错了。」姚医师表示。
▼姚医师仔细询问病人的身体状况、指示药单,并给病人温暖的鼓励。(图/记者严云岑摄)
病床上躺的是一位年近7旬的老先生,曾经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最终却因手脚无力撑不上窗户,被医护人员发现后保住一命。许先生半躺在床上,瘦弱的手脚无力地垂着,姚医师详细地询问病情,包括能不能自主吞咽、哪里不舒服等,还拍了拍他的肩,告诉他来医院服务学习的学生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听说您洗澡时唱歌唱得很大声,大家都很感动呢。」电视的声音清晰可见,在安宁病房中,每个人有自己的电视,与电动式病床,病人能在此得到最好的享受。姚医师持续对老先生诉说鼓励的话语,虽然他在过程中没有多做回应,但从低垂的眼神中,似乎可看到一丝生气,当然这些都是从家人、与医护人员及志工们身上获得的。
►►想见更多「台大医院安宁病房」的照片请见此◄◄巡房的工作仍在继续,在与姚医师打过招呼后,我离开病房到处参观。在这里,家属稀稀落落地坐在廊道的坐位上,不时有护理师推着病床或药物车经过;洗澡间传出阵阵水声,但没有人唱歌。在这里不见家属得咆哮,一切都十分平静、祥和。从病房进入交谊厅前会经过一条廊道,廊道两侧墙上分别挂了「心愿完成」及「消灾超荐法会及遗族关怀」及一封封给医护人员的感谢函,照片上的病人与家属都洋溢着笑容,估计是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得到了心灵与生理上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