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美元被工具化 去美元化浪潮起
图/美联社
主张弱势美元的川普即将再次出任美国总统。由于他在首次总统任内掀起美中贸易战,引发去全球化风潮,让国际局势逐渐走向「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不甘继续受美国双率政策牵制的国家也陆续出现「去美元化」的呼声与行动。川普重回白宫后,若进一步将美元「工具化」,非美阵营更可能加速「去美元化」的脚步。
10月下旬在俄罗斯喀山召开的2024金砖国家(BRICS+)峰会,最受瞩目的议题,即为俄国倡议的「金砖之桥」(BRICS Bridge),打算建立以各国央行为主的多边清算体系,对抗西方国家祭出的金融制裁。在此同时,美国联准会(Fed)虽已启动降息,惟其幅度、次数,乃至会否一路下调成为降息循环,也因总经数据反复、美国大选的干扰而出现不同声音,其外溢效果也持续对他国造成影响,亟思对策。与以美元为主的金融体系抗衡,俨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股新浪潮。
在跨境交易结算上以其他货币取代美元,近一年来,陆续有不同的国家提出并付诸行动,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沙乌地阿拉伯,今年6月告别了长达50年的石油美元,表示愿在采购行为上,尝试使用人民币在内的多种货币。俄罗斯则将此构想扩大成为创建多边金融支付平台的金砖之桥,并期待会员之间建立单一货币。更早之前、去年的金砖峰会上,巴西总统卢拉也呼吁各成员国,应于彼此的贸易和投资上,建立起共同的货币。
这些非美元交易货币的提案,不同国家的出发点亦南辕北辙。俄罗斯是因战争受到西方制裁必须另觅他途,用意在于抗衡,巴西则是受不了美元汇率波动的冲击,用意在于追求稳定,沙乌地的原因更复杂,基于沙美矛盾升温、担忧美元资产安全,以及美元购买力下降等综合考量的决定,追求的目标是风险分散。
换言之,并非各国都有「与美元为敌」的想法,何况金砖之桥的提出还在构想阶段,刚推动的石油人民币也只限于中沙两国间的交易,今年初以来,在X平台上广泛讨论的「美元霸权地位保卫战」,恐还是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被非西方国家寄予厚望的人民币,目前也实无在国际金融市场和美元叫板的可能。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10月底公布的两项统计,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为3.61%,结束了连十个月高于4%的纪录,并为日圆所超越降为世界第五,美元占比则以47.01%位居第一;如以贸易融资货币比较,同月人民币市占为5.66%,更远低于美元的83.25%。
即人民币虽已于国际金融市场拥有一定的地位,惟其运用面的成长力道不如预期,和美元之间的差距亦大,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很难拉近。
而大陆政府是否希望人民币拥有和美元一样的地位,也未必尽然。一来人民币一旦国际化,即必须相当程度的开放流通,并放弃汇率的掌控权,依国际金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其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的功能将受到约束,二来即使仅限在双边贸易采取本币交易,之前与中南美多国的经验未必合作愉快,即你取得了币值不稳定的他国货币,对方还将手上的人民币部位,拿到香港等离岸市场上兑换成美元,让汇率的双向调控变成了必须控制贬值压力、外汇存底流失,人民币自由化的进程也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仍可发现受影响的各国亦非束手无策,仍想方设法寻找去美元化的方式。就价值储备而言,增持黄金部位即为选项之一,2018年开始,金砖国家央行买进黄金的数量与增幅,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准,借此做法降低美元价值波动的冲击;就支付方式而言,受SWIFT制裁或限制的国家,在替代货币出现之前,也有了以物易物的旧交易模式,俄罗斯以军机换取伊朗的无人机之外,今年秋天,中俄的农产品以物易物也将上路,目的即为减少使用受到高度监理的银行体系运作。
更重要的是,金砖国家的经济成长潜力,提供了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想像空间。国际货币基金(IMF)即看好金砖国的后市发展,认为未来五年的全球经济成长,必须依赖其推动,其中来自中国的贡献超过21%,超过七大工业国(G7)的总和。而金砖之桥计划和石油交易的去美元化,提升了人民币的地位,国际清算银行(BIS)推动中的多边央行数位货币桥(mBbridge)计划,参与的五家央行,包括了香港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于国际金融新秩序建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台湾虽高度信任并依赖SWIFT系统运作,对上述相继提出来的新构想,仍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