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全球原油ETF市场的新风貌

工商社论

犹记得台湾时间今年4月21日凌晨,5月份西德州(WTI)原油期货合约价出现史上首见的负油价重创了在WTI原油期货市场做多的投机性交易人与专业机构,且以WTI原油期货ETF受冲击层面最广,争议纠纷不断。此事之所以让人措手不及,在于多数人对市场专家提出的负油价示警存疑。直到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4月8日一份备忘录中表示,已对原油期货的负值交易作好准备后,市场才开始正视负油价的问题。

然而,在WTI原油连结金融产品设计之初,相关机构并未考量到WTI原油期货价格可能会呈现负值,以致于在为求更好的追踪指数效果下,多数相关ETF会持有较大比例的近月期货。但当原油价格可呈现负值时,下行风险会在一瞬间从可控变成无限大。果不其然,在负值交易制度公布不到半个月,WTI近月期货即出现负油价,中国银行「原油宝」在未即时转仓下,甚至出现超额损失(Over Loss,亏损超过全部本金)近60亿人民币。

为此,全球各大原油ETF纷纷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其作法有二:一是先将WTI原油期货转仓至波动较小的远月合约,以避免因近月原油期货出现负值或巨幅波动,并造成超额损失;二是在原始保证金持续提高下,为确保保证金维持率达到风险管控安全水准而降低曝险杠杆。举例来说,全球规模最大原油ETF-United States Oil Fund LP(USO)即在4月21日将期货合约由6月为主,转仓到6、7、8月,之后再次转仓至7~12月间的期货合约;两倍做多的ETF-BetaPro Crude Oil 2x Daily Bull(HOU)则在4月22日宣布暂时将部位曝险降至一倍,降低急遽下跌造成的巨额损失。

事实上,此次负油价的出现,对这类商品定位基金公司操作策略上,已然造成结构性的长期影响。即便在油价反弹后,全球主要原油ETF仍持续持有较为分散的期货部位,并未回复先前般多数持有近月合约。像是今年9月初,USO持有部位仍分散在今年11月至明年6月的合约、美国ProShares两倍做多彭博原油ETF(UCO)则是持有今年12月和明年6月的合约,两者都没有持有最近月的期货合约,意在减少近月期货之曝险,以避免负油价再临导致基金资产出现超额损失。

即使,之后随着OPEC+的大幅减产,加以疫情暂时趋缓,WTI原油价格自低点缓步回升,但全球多数原油期货ETF(尤其杠杆型ETF)并未立即解除相应紧急措施,亦即未将曝险倍数调整回大跌之前的水准,也未将部位转回近月期货,导致多数基金无法充分反映近月期货的涨幅,让投资人产生质疑。

深究其因,除了在技术上有窒碍难行的困难外,也有部分源于基金公司在期货ETF整体投资策略上的调整。

首先,由于油价大幅波动时期,CME也会随价格风险调整期货交易原始保证金,如今年5月13日WTI原油期货的原始保证金,由3月初的3,850美元/口左右暴升至13,200美元/口,导致基金公司在坚守安全水位的保证金维持率下,即便剩余资金全部购入期货合约,也无法达到发行时预设的曝险倍数。举例来说,假设当时WTI原油期货价格为10美元/桶,一口原油期货为1,000桶下,一口合约价值为10,000美元,如原始保证金为3,850美元/口,表示其杠杆倍数为2.6倍,但当保证金调升至13,200美元/口时,杠杆倍数即降至0.75倍。

其次,被动型基金追踪标的是指数而非原油期货价格,例如UCO追踪指数标的为「Bloomberg WTI Crude Oil Subindex」日报酬的两倍,而基金公司最重要的功能便是透过部位调整,尽可能贴近指数走势减少追踪误差。但4月21日负油价出现当日,UCO如维持追踪指数的两倍报酬率,将导致超额损失出现,基金公司遂放弃追踪指数走势,但却也造成后续指数和基金涨幅不一致的现象。

再加上自CME宣布WTI原油期货负油价机制后,与其连结的所有相关金融产品投资策略,皆作了全面性的检讨与转变。就目前全球发展趋势观之,公募原油基金在有效控管风险及保障资产永续的前提下,减少持有近月期货部位势必成为WTI原油期货ETF的常态。因此,未来原油期货交易将出现策略性分流,如基金不再以大比例持有近月期货后,金融市场上原油投机性交易人为赚取最大价差,将以期货市场直接交易近月期货为主要手段

转眼间,今年4月金管会因应原油市场剧烈波动,宣布期货信托基金暂行豁免清算的规定,将于9月30日到期。惟目前国际油价纵见回稳,却仍离疫情前的水准甚远,使国内相关原油ETF的前途,再次受到市场关注。而前述负油价带来的长短期影响,必将导致基金波动度大幅下滑,基金公司未来宜重新思考产品定位、设计更完备的新商品以继续服务投资人;投资人也应在价格波动巨大的商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转变后,重新深入了解新的市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