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高股息ETF争议看理财市场发展的问题

图/本报资料照片

疫情期间乘势而起,成为国人新投资热门项目的高股息ETF,因部分商品为维持高配息,吸引资金持续投入,频繁动用收益平准金提高配息率,引发争议,主管机关除要求证交所等单位研议建立动用通则规范,自9月开始,对于有此项机制的新申请、或追加募集ETF均严格把关。此一事件,不只反映金融商品在监理上,需要更多的细腻度,也凸显如要满足国人的理财需求,台湾市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高股息ETF基金规模快速成长,估算超过5,500亿元、超过台股ETF基金总规模的一半以上,据金管会统计,截至8月底止,投信业者发行有收益分配的ETF共146档,其中的23档,设计了收益平准金的机制,且越来越多商品计划导入此项机制。

此项机制开始引进时,由于对稳定配息助益甚大,受到发行机构的重视。举例来说,国泰永续高股息ETF(00878)成立之初,除息前涌入的大笔申购单,使得原受益人的配息遭到严重稀释,2020年11月宣布的每受益权单位配息金额,仅剩0.05元,价格也受影响,采取平准金机制后配息恢复稳定,重新赢回目光,发展至今,今年8月宣布配息时投资者突破百万人,成最受欢迎的高股息ETF之一。

面对后进者的挑战,老字号的元大高股息ETF(0056)改变配息方式的同时,也引入收益平准金制度,希望透过长期稳定的配息,争取投资人的认同。今年7月间首次季配息,只花了五天即完成填息,今年以来的报酬率也领先同类型商品。

但此一有助在特殊情况发生时,维持商品稳定的通融机制,由于其操作的特性,在市场竞争中被扩大运用。为了维持高股息来吸引投资人,部分商品动用高比例的收益平准金进行分配,原先保护原始投资人的美意,反而对后进的投资人造成不公平。随着高股息商品的规模扩大,此一机制要如何进行更清楚的规范,让资讯更为公开透明,让此一受到投资者欢迎的市场稳健发展,确属当务之急。

由此事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高股息的金融商品,如此受到台湾投资人的欢迎呢?这里面既有大环境的因素,也与台湾投资人的特殊结构有关。从环境背景分析,台湾处于低利率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偏低的利率,让最安全的存款商品无法令人安居乐业,即使美国暴力升息牵动利率略有回升,仍必须在风险和报酬平衡之间,另觅新的投资工具。

再从投资者的结构来看。当前的台湾已步入高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理财观本就不是风险的偏好者,更重视稳健获利的提供,加上90年代开放赴海外投资的企业家们,也多到了衣锦返乡的时刻,这群社会上财富累积得最厚实的人们,理财观念同样重视「维稳」不躁进。就整体社会财富的理财需求而言,能够提供相对较高报酬且稳定的金融工具,就可取得发展的机会,吸住投资人的目光。

金融业者对上述的情况当然了然于胸,只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业者为了争取业绩花心思设计商品时,陆续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出现一些违反了设计本意的商品。平准金争议只是一例,多年以前风行一时的类定存保单,也是打着「比银行定存利率好」的诉求,说服了许多民众,把银行的存款往保险公司搬,利用提前解约换取高报酬的技巧性作法,确实掀起一股投资旋风,但一来这种没有保险功能的保险商品,即使热卖却也卖得名不正言不顺,还引起资金在银行与保险机构间大规模的移转,终导致监理单位出手予以导正。

要强调的是,由于低利率的大环境、高龄化的人口结构,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不可能大幅改变,追求高报酬的稳健型商品,仍会是台湾理财市场的主流。既然民众对于类似商品需求若渴,政府何不主动出击,透过智库、周边机构乃至公股行库等单位,多方搜集国际上类似商品的最新发展趋势,并汇整这些商品的纠纷样态和处理程序,既可让台湾的理财商品跟上国际脚步,也能调整目前「追着市场跑」的发展轨迹。反之,若商品规划持续落后,频繁的修正监理规章还算事小,当年结构债商品受损群众拉白布条、上街抗议的场景,相信谁都不想再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