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因应我国科研人才问题的几点建议

工商社论

四年一度的全国科学技术会议甫于日前落幕,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之规定,大会结论将做为未来四年我国整体科技政策施政方针。本次全科会以打造台湾2030创新、包容、永续三大科技愿景,强调以创新思维,利用科技解决国家发展问题,同时倡议包容与永续理念,以回应不同族群与世代需求,为台湾永续发展奠基

虽然近十年来历次全科会讨论主题皆环绕在人才、科技前瞻经济创新与社会发展等议题,但随着科技进步与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迁,各项议题所着重的内涵已截然不同。相较于前几次全科会,此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是:透过公民共同参与方式,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五大面向,以兼具历史感的眼光,剖析战争世代(1950前)、战后婴儿潮(1951-1970)、千禧世代(1971-1990)及数位原生世代(1991后)各自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外部环境,除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之外,更凸显出逾半世纪以来科技如何加速改变我国的社经面貌。

此次全科会议题设定,以蔡总统第一任任期中所提出的5+2产业创新计划,以及今年连任就职演说时所提出的六大核心战略产业为主轴,探讨确保人才供应、厚实科研能量、扩大经济价值及实现宜居社会等四大议题。相关议题看似多元繁复,但归根结柢,所有攸关我国未来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关键核心在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科研人才短缺问题。

前Google台湾区董事总经理简立峰在本次全科会引言时,对我国科研人才现况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似乎愈来愈多,但我们的科研人才却愈来愈少」。确实,倘若检视我国近年科研人才的供给变化趋势,相信多数人都会感到忧心。根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我国大专院校在校生人数有133万,2018年已降至124万,预估2030年将进一步锐减至89万。学生人数的急遽下降,除了冲击大学招生,亦连带使得我国科技与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应拉起警报

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领域毕业生人数已从2008年12万人降至2018年9.7万,以我国多年来超低生育率进行研判,预估到2030年,我国STEM领域人才恐将出现严重的断层。人才短缺问题若无法获得有效解决,2030年我们能否实现政府所擘划的美丽愿景,将成为一大问号

日前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公布《2020年世界人才排名》报告,台湾在63个受评比国家中,排名第20名、位居亚洲第三,且优于中国、日本、韩国。然而,检视亮眼排名背后的线索可以发现,相较于其他领先国家,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规模偏低、人才外流问题严峻、企业在吸引人才与留才的努力亦相对不足,显见政府与民间资源分配与营造友善人才发展环境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关于我国科研人才发展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希望做为此次全科会人才发展策略的补充:第一,打造女性科研人才友善发展环境。我国STEM领域硕博士毕业生以男性为主,女性人数占比长期偏低,仅约两成左右。更重要的是,受到传统观念及社会文化对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期待的影响,女性科研人才容易因为家庭因素而被迫中断科研工作,这是我国珍贵科研人才的漏损。建议政府可以带头做起,在制度上给予女性科研人才更多的弹性和补助措施。例如对于有育儿需求的女性科研人才,在预算上给予支持。美国在台协会今年六月发布的《人才循环大联盟白皮书》即指出,政府与企业在政策上应协助在职工作者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整合」而非「平衡」,此观点值得重视。

其次,企业应主动承担人才培育责任。长久以来,产业界对于人才短缺与学用落差问题颇有微词,然持平而论,政府预算有限,如无民间资源的协力配合,单凭政府之力,恐难扭转当前我国科研人才的发展困境。行政院日前通过「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草案(教育沙盒),现正于立法院审议中,政院期待透过制度创新与法规松绑,公私协力共同培育国家重点领域所需之人才。然近日媒体报导政府希望优先成立的半导体学院的企业募资情况不甚理想,倘若被称为护国神山的半导体产业人才培育都如此困难,实难期待其他重点领域的产学共育能够顺利推展。人才培育的效益多为企业所享有,企业应展现更积极的态度,共同投资我国科研人才。

最后,政府要加速处理大学退场。近年大学因招生不足而传出关门倒闭的消息时有所闻,国内目前已有多所大学经营困难,政府应积极介入协调,引导后段班大学加速退场。若寄望大学能自行解决退场问题,无异缘木求鱼,不仅有损学生和教师权益,政府每年亦需持续投入大笔经费补助可能退场的大学。目前各大学皆受经费不足所苦,政府资源分配时要选择与聚焦,我们没有多余资源可以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