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科技王国的新课题拿出对付天灾的有效解方
2020年的台湾饱受疫情干扰,也同时承受着极端气候的试炼,一方面罕见的躲过了所有的台风,中南部水库大闹水荒,可入冬以来,北台湾却又雨情不断,不久前,新北市瑞芳猴硐台铁轨道边坡出现坍方,东台湾观光交通大受影响,抢修多日才告恢复。这次事件并未造成伤亡,却也曝露出台湾号称科技王国,却未能将科技实力充分发挥在对应的天灾之上,控管天灾事故发生造成的损耗多寡,政府须有更积极的作为,不能凭靠人员经验或好运气来过关。
对于这次事件,主管机关交通部很肯定台铁的应变措施,认为台铁相关人员落实标准作业程序,现场也有监控与通报,让即时列车停止,乘客安全撤退之后,才出现大规模坍塌。并同时指出,由于边坡坍塌面积相当大,抢修复原状况也不稳定,有「走山」之虞,因此影响了抢修恢复通车的速度。
我们要说的是,由于最重要的「人命关天」部分成功守住,是交通部对台铁表现满意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细究整个过程,不能不说守的很惊险,甚至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如果坍塌时间提前来临呢?以目前极端气候的影响来看,并非不可能,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褒奖台铁局之余,交通部更应在防患于未然的部分,提出交代,尤其是善用科技的预警能力,让乘客安全确实受到维护。
从应付天灾的具体成绩来看,我们缴出的成果实在称不上合格,会重视运用科技力量来提升安全,往往都在重大事故出现后,才开始反省,决议补强,而且科技经常敌不过人性,得持续在执行面做更多的补强。最令人担心的是,钱花是花了,最迫切需要的技术成分,等到事过境迁,最终很可能并没有实质的引入。
以2010年4月间,国道3号基隆七堵路段发生走山事件来说,此案造成四人罹难,受媒体的重视程度,完全超越同一天原来全台焦点的双英ECFA政策大辩论。事后高公局痛定思痛,十年来,国道共计约700处的边坡,除了每三年一次边坡地锚的生命周期管理等措施,均引入科技化监控,即时的掌握边坡倾斜是否达到警戒值,进行管理确保安全。至少至今为止,尚未见过类似的重大事件重来过一遍。
另一更受到瞩目、也和台铁有关的2018年普悠玛列车出轨翻车,造成18人死亡、逾200人轻重伤事件,从各检讨报告到公惩会判决结果,都对于台铁局耗费巨资建置ATP远端监视系统,避免乘客生命身体安全,仅系于司机员一人之手,结果却是,花了大笔的钱,仍因人为疏失导致重大伤害的出现,感到不可思议。事件之后,台铁局和中科院合作开发「限速备援系统」,主要功能是,当列车与ATP隔离后,可将速度限制在60公里以下,确保行车安全。
但普悠玛事件中同样亟待引入科技解决的轨道巡检等问题,却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新进度,翻覆事件发生后不久,此一问题就被提出检讨,因为台铁许多轨道老旧导致养护设备增加,但巡检人力却持续减少,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主因之一。
包括已故的台湾人工智慧学校执行长陈升玮等学者,曾提出过利用人工智慧擅长分析数以万计微弱讯号,进行预防性维护的主张。国外在轨道的养护应用技术早已普遍,透过无人台车,在非服务时段在轨道上运行,由感测装置取得资料,一发现异常,立刻通知进行养护;服务时段同样可利用列车经过时的车体震动、轨道角度、声音大小等细微的资讯变化,以人工智慧即时量测诊断,达到全时的风险控制。
然根据立委陈椒华日前质询的内容却显示,普悠玛事件发生以来至2020年10月止,还是发生了九件断轨、裂缝事件,成功站的断轨尤其离谱,3月就发现裂缝,却安排到6月才更换,结果5月出现状况,也是靠着好运气,结果无人伤亡。
交通系统是所有公共建设中,与民众生活最休戚相关的领域,从交通部的高度来看问题,国道边坡监控的技术既已成熟,就应将其修正移转至铁道边坡的监控之上,减少交通运输受雨情引起的走山等问题干扰;而将人工智慧运用于铁路轨道资讯的收集,既有专家提出呼吁,又有国外实施的先例,断无始终行动迟滞、断轨问题持续发生的道理。
由于面对的问题繁复,其中不乏还有门户之见,绝非发个招标计划就能妥善解决,主管机关务必要站上第一线,协调各单位引入需要的科技能力,让台湾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碰上的天灾事故,损害可以极小化。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实力,不只是上市柜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亮丽数据,也可以化身为维护人民安全的护国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