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给国发会编制社会指标的几点建议
国发会发布景气灯号,受惠于金融面、生产面指标大致稳定,市场信心调查持续乐观等因素,灯号连续第5个月呈现绿灯;图为民众逛街情形。(方濬哲摄)
国发会日前表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注意社会现象,因此将建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社会指标以协助提升政府治理的品质。我们肯定国发会的努力,但也必须给予几点提醒。
国发会说的好:「编制社会指标就如同医生藉各式医疗指数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以进一步找出病灶,如果政府能编一套有系统且容易了解的社会指标,借由定期发布与检视,将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同时预知可能的社会问题,以协助提升政府的治理品质。」事实上,国发会社会发展处过去六年也已就社会福利、治安与犯罪、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劳动就业、人口与家庭、所得与分配、居住与环境、社会参与等十项领域进行研究,并已搜集了1,378项指标,未来将在这个基础上去选取50~100项关键指标进行综合指数的编制。
然而,对政府发布指标略有关心者大概都知道,行政院主计总处过去也曾编过社会指标、国民生活指标,其中国民生活指标也依健康、环境、公共安全、经济安定、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学习生活、社会参与及文化休闲等9大领域52项指标,编制各领域综合指数,以让外界了解台湾民众生活的品质是否改善。
举例来说,「经济安定」这一领域即是由国内生产毛额、消费者物价指数、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失业率及平均失业周数等五项指标构成,编算出的综合指数在1991年是106.97,于2004年降至100.31,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安定已不如昔日;再如「学习生活」这一领域以国中毕业升学率、高教学生数占18岁以上人口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义务教育生师比、国民中小学中辍生比率等五项指标构成,由1991年的92.66升至2004年的103.32,显示国人的学习生活日趋多元而丰富。
遗憾的是,国民生活指标的各领域综合指数终究还是于2007年停编,理由是编算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该给多大的权数(weight),各方仍有不同意见,加以日本的国民生活指标也已停编,编了十多年的国民生活指标就此走入历史。
回顾过往政府编制相关统计的失败经验,对于国发会如今研拟编制社会指标,我们有以下三点的建议:
第一、审慎决定权数:社会指标的综合指数不比物价指数,物价指数可依食、衣、住、行、育、乐各领域的支出大小,做为订权数的依据,但社会指标的十领域各该给多大权重,并无客观的标准,而同一领域内各指标的权数也有同样问题,这既是国民生活指标当初停编的理由,若不克服,社会指标看来仍难以编制。当然,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仿照竞争力指数、幸福指数,以等权(equal weight)的方式编制,这样的争议应该是最小的。
第二、提高编制效率:我国编制国民生活指标、幸福指数的经验不少,而研考会时代也已花六年时间就十大领域搜集了逾千项指标,老实讲,要从千项指标选出50~100项指标来编制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并非难事。况且其与国民生活指标颇多交集,只要权数没问题,这项选取指标的工作应可借镜主计总处的经验在短期间完成,无需再委托学者进行一些华而不实的委托研究,如此才可让社会指标早日问世。
第三、发布要制度化:编制社会指标综合指数的目的是希望借由长期的观察,了解台湾经济发展之余的社会变化,因此宜长期编制发布,不能随意喊停。这些年政府喊停的指标不少,编了十二年的房地产景气灯号在2011年说停就停,发布了许久的财税资料中心二十等分位所得分配统计,今年也差一点走入历史。这些举措都严重冲击政府的统计公信力,若社会指标真要编制发布,那就必须制度化,每年定期发布,日后也不得任意以「和国际接轨」等莫名其妙理由停编。
我们肯定国发会管主委在研拟自由经济示范区、创业拔萃方案等经济发展政策之余,也想到与此同时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决定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管主委既有决心编制社会指标,便应尽速确立原则、订出时间表,责成相关单位投入此一编制工作,以让社会指标早日完成编制。惟几经思考,如果管主委觉得主计总处既已有幸福指数,建立社会指标有叠床架屋之嫌,那么也该明快决定停止编制,不要浪费这么多人力在这件事上,千万不要又历经一年半载的开会研究,最终不了了之,如此对政府形象又将是一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