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新商品狂卖 金融市场出了什么问题?
一档高股息ETF商品的募集,吹皱了台湾金融市场的一池春水,也暴露了台湾金融市场的一些问题。图/本报资料照片
一档高股息ETF商品的募集,吹皱了台湾金融市场的一池春水。包括解约保单、解除定存,甚至抵押房屋凑钱参加预购等现象,外界拭目以待,监理机关准备拿出什么样的新规矩予以规范,其实更应注意的是,此一现象究竟暴露了台湾金融市场的那些问题,以及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从台湾50开始发展至今,成立逾20年的ETF商品,已成为国人熟悉的投资工具之一,但此类商品的规模大爆发,则与高股息ETF的密集出现有关。更精准的说,高股息ETF发展也有一段时间,0056即为此类商品的代表作,但投资高股息ETF演变成全民运动,主要是近年来在商品设计上的翻新,例如平准金让配息率更稳定、配息节奏一路加快到月月配等,均针对目标客群属性进行修正,终能成为投资人口袋中的候选名单。
当监理机关决定出手之后,所谓的「乱象」相信可以很快恢复平静,只是技术性问题调整完成后,为什么高股息商品在台湾如此受欢迎,以及衍生出的台湾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金融商品,需要进一步的厘清。
从投资人的结构来看,即将步入超高龄社会的台湾,年长者的比重显著偏高,而高龄者理财的最大特征就是风险趋避,富贵险中求的赌一把性格有所收敛,只希望再累计的资产上将本求利。因此标榜高股息的金融商品,容易受欢迎,加上ETF设计即透过一篮子投资分散风险,高龄者选择将部分资产投放于此,亦属合情合理。
从资金流动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外投资潮,当年远赴海外打拚的年轻人,陆续到了倦鸟归巢的年纪,中美贸易冲突导致供应链重洗牌,加速了返乡的脚步,带动了资金回流台湾,并偏好以保值为主的投资标的,成为台湾房市和股市的新助力。
至于一般退休族对于高股息商品的偏好更是明显。因为他们拥有的财务压力是巨大的,一来劳保劳退基金三天两头就高喊破产再即,原本希望之所系的现金流产生器,随时可能出现变化,二来公认最稳当的投资商品银行存款,利率已低到难以满足生活的需求,客观上来看,也有寻找替代型商品的必要。
上述各种情境,不约而同指向风险可控管并拥有报酬稳定的商品,商品结构渐趋完善的高股息ETF自然大受欢迎。进一步观察台湾迈入低利率时代以来的金融商品发展趋势,陆续出现包括所谓的类定存保单、以金融和电信为主的存股投资策略,以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商品(REITs)等,共同的特色,即商品的报酬率明显高于定期存款,而其风险也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高股息ETF之所以在疫情中后段期间大爆发,除了符合投资的趋势外,防疫险之乱也多少有些贡献,当一向股价稳定的金控股获利受大幅侵蚀时,它顺理成章成了另一投资的选项,配合愈来愈密集的配息方式、平准金控制住配息的幅度,一推一拉之下,产生强大的磁吸能力,发展成首屈一指的国民金融商品。
因此当监理机关把握问题症结予以规范,让此一贴和市场需求的商品有更好发挥的同时,我们也期待利用此一机会,好好检视台湾金融商品市场的问题,适时加以导正。
第一是固定报酬型商品的发展还要加把劲。如上所述,追逐稳定并且报酬优于定存的商品,是台湾的投资主流,类似的商品一直都在市场上出现,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未能成气候,例如全球都相当重视的REITs,在台湾发展多年下来却水土不服,市场规模成长停滞,还屡屡成为被狙击的对象。
一旦我们的产品厚度与深度都不足,好不容易回来的资金,只能转进房地产市场或者再往海外另觅机会,不利于台湾理财市场的壮大与发展。
其次要说的是,本次事件显示国人投资能量即使充裕,对投资商品的认知却明显不足。一档金融商品都尚未挂牌上市,就开始组建了自救会,还影响到银行间隔夜拆款式的利率水位,简直难以想像。
更严重的是,每逢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投资人动辄以自救组织、包围政府等方式施压,由于总能达成诉求,因此屡试不爽,我们的社会对于理财风险教育的欠缺,其严肃性并不亚于商品本身的乱象。凡此都是值得朝野重视与矫正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