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港股制度变革谈台股的国际化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6月时宣布,自9月23日起,港交所即使遇上恶劣天气,也不会停止交易。港股长期以来遇台风便休市的传统,至此划下了句点。图/美联社
今年台湾秋台不少,最新的潭美台风共伴东北季风带来大豪雨。而刚过去的台风山陀儿,让台湾民众放了2~4天不等的假,台湾股市也因此休市数日,这之间,陆续发生伊朗空袭以色列等多项利空事件,躲过袭击的台股,侥幸获喘息机会,之后更受台积电法说展望乐观影响,表现一飞冲天。香港股市也于9月间,因台风摩羯来袭而一度停市,之后受到大陆宽松政策激励气势如虹,10月2日当天,香港恒生指数于事隔307天后,再度超越台湾加权指数,算是扳回一城。
台股与港股今年常被拿来做比较,主因台股在科技类股的领军下,大多数时间表现抢眼,港股则因大陆经济发展放缓,影响外资动向等因素,多数时间表现不如预期,虽然彼此计算指数的方法差异甚大,但两项指数的绝对数据愈拉愈近,仍受到市场的关注,出现交叉后更被放大检视。
台湾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否追上香港,当然不是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论断。不容否认,新内阁提出的亚洲资产管理中心的构想,在资本市场部分着墨颇深,依附着上市柜企业的庞大市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实力,台股军容之壮盛,放眼国际主要资本市场亦不多见,如能将其等比投放于资本市场,发展相当可观。
惟事情如果如此简单,此一构想,也就不需要20年后再度卷土重来。台湾资本市场发展之所以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国际化进程太慢,实力雄厚的企业需要提供足以匹配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在资金调度、风险趋避、安全维护,乃至一小部分投机上的需求,且企业多有能力去进行跨国际的比较,这是一个买方市场,如果希望钱能留在台湾,前提就是,你必须能提供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相差不大的服务,否则就是空谈。
其实香港股市9月初因台风而休市,是港交所最后一次做此决定。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6月时宣布,自9月23日起,港交所即使遇上恶劣天气,也会如常运作,不会停止交易,包括港交所或途经港交所(例如沪深港通)的交易,都将持续进行。香港长期以来遇台风便休市的传统,至此划下了句点。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宣布此项政策时,大陆的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尚未出炉,港股当时表现并不亮眼,却坚定的实施此项政策,值得深入探究其原因。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港股因台风等因素而休市的次数,共有20次,如自2018年以来计算为11次。对于一个以金融中心自我定位的市场,所吸引的外部资金,如果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宣布停市,打乱已安排好的交易计划时,长期交易的意愿会出现动摇,不利于金融中心发展计划的落实。更何况,香港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新加坡,持续利用之前的混乱情势,配合本身金融科技上的创新,以及更前瞻的开放政策,成功吸引大量的资金转向南下,香港对此亦是高度警觉,也持续检讨其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常因台风或暴雨暂停股市交易的作法,被提出废止,真正用意是要排掉除干扰国际化的变数。
除此,交易所是否有能力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继续提供与平日相同的交易服务,亦可检验其交易方式,是否符合现代化远距工作和线上服务趋势。换言之,一家动辄因狂风暴雨暂停交易的交易所,其运用现代化科技工具进行交易的能力也会受到质疑。
在努力做好与国际接轨这件事上,香港仍持续的优化。最新的消息是,港交所已就现货与期货的交收日期,由T+2缩短至T+1展开探讨,争取明年底前完成技术上的准备,一旦开始实施,意味着交易更为快速,投资者可以更迅速取得资金,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当然以美国为首,包括墨西哥、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今年以来陆续启动这样的作法,为符合国际交易的新潮流,香港此一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回过头来看台湾。我们对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常是在压力下才进行,例如2018年间,美国商会发表的台湾白皮书,连续第二年建议金管会,取消周六补班时开盘,金管会才和券商公会进行沟通,惟仍因业者提出技术上的问题,延宕了多时,此一独步全球的做法才走入历史。
政府如有心把台湾金融市场的发展,搬上议事日程,且不论是否真能把20年来屡战屡败的情况翻转,至少先调整一些不合时宜的特殊交易措施,尽可能的向国际对准,台湾长期以来企业实力强大,配套的金融市场乏善可陈的情况,才有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