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股价大涨之际,请记住凯因斯的警告
台股21日一举突破2万点大关,庞大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也推升泡沫风险。图/本报资料照片
经济学家凯因斯曾活跃于股市繁荣的年代,也经历过泡沫瓦解后的1930年代,他在《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这本书里提醒大家:「如果投机者只是企业稳定发展水流上的泡沫,那未必会酿出祸害,然而一旦企业成为投机漩流上的泡沫时,那就严重了。当一国的资本市场变成赌场的副产品,那就不妙了。」
凯因斯这一席话值得多读几次,尤其面对近期股市飙涨,民众抢购ETF,庞大资金进入股市之际,执政当局更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庞大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虽可以创造股市的繁荣,但若过于疯狂,也将推升泡沫风险,一旦如凯因斯所言,企业成为投机漩流上的泡沫,对经济社会的伤害将难以估计。
1920~1930年代美国股市由繁荣而至萧条,这是经济学必定会提及的一段历史,不谈这么遥远的事,1980年代后期的台湾也曾发生同样的事,那是个股价狂飙的年代,台股于经过漫长的岁月,于1986年底才突破1,000点,次年9月跨过3,000点,1988年9月升抵8,000点,1989年9月达到10,000点,股价涨得又猛又快,转手获利,股市沸腾,投资股票几乎已成为全民运动。
那是台湾最繁荣的年代,由于台湾钱淹脚目,资金太多没有去处只好涌入股市,然而,繁荣与泡沫只在一线之间,当经济成长追不上股价飙涨,悲伤就来了,没有实体经济为后盾,泡沫风险便升高了,1986~1989年台湾实质GDP成长32%,而股价指数竟大涨1000%,两者相差如此悬殊,自非好事。随后台股于1990年10月跌破3,000点,岂是偶然?
凯因斯这一席话,不但应验于1930年代的美国,也出现在1980年代后期的台湾,这是股市过度狂热的宿命。那么,何以股市会这么热?原因无他,资金过多所致,这并非忽然发生的事,从国民所得统计可知,台湾自2009年超额储蓄升破1兆元之后,年年逾兆元,2014年升破2兆,此后年年逾2兆,2020年升破3兆,迄今已连续四年逾3兆,累计近十年(2014~2023)的超额储蓄已高达28兆元,这笔巨量的闲置资金一旦流入房市,房价即大涨,一旦流入股市,股市即狂飙,此理之必然也。
超额储蓄是否过多,通常会以它占GDP的比率加以观察,称之为超额储蓄率,台湾自2013年超额储蓄率升破10%以来,连年升高,过去四年最高曾升至17%,已故中研院院士胡胜正于2015年曾表示:「超额储蓄率一般而言,4~5%还算适当,我国近年升逾10%,是个严重警讯,这反映国内闲置资金太多,而过多游资一旦进入股市、房市,将大大影响金融的稳定。」胡院士的话,今日读来仍如暮鼓晨钟。
事实上,1980年代后期台湾股市的狂飙也和超额储蓄有关,1984年以前台湾的超额储蓄经常是负的,超额储蓄率都是个位数,1984~1987年超额储蓄率连年上扬,依序是11.0%、14.2%、20.6%、16.5%,较之今日,犹有过之,带来了繁荣也推升了泡沫,影响了金融稳定,更重创了股民,这一页历史,我们该引以为诫。
也许有人会问,超额储蓄为什么在这些年代会这么高?原因很简单,就是投资(设厂、买设备等固定资本形成,不是买股票、买房这类投资)太少。超额储蓄系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当储蓄未被导入民间投资或公共建设,这些钱就成了闲置资金,就如胡院士所言,最后就流到股市、房市兴风作浪了。1980年代后期台湾投资率约25%,最近五年也差不多是25%,远不及大陆40%以上的投资率、也不及韩国逾30%的投资率,由此可知,只有提升投资率,把资金导入实体投资活动,才是缓解泡沫的治本之道。
统计显示,今年2月台湾加权指数18,966点,年增22.3%,美国道琼指数年增19.4%,韩国综合指数年增9.5%,日经指数年增43%,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3.7%,伦敦金融时报指数-3.1%,上海综合指数-8.0%,台湾是日本以外涨幅最大的国家。然而,这只是2月的资料,3月台股锐不可当,21日更一举突破2万点大关。如此发展下去的台湾,会变成什么模样,是投机者成为企业稳定发展水流上的泡沫?或是企业成为投机漩流上的泡沫?我们都该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