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中美对抗下看变质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

工商社论

名义上由东协发起,实质由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2日在澳洲与纽西兰这两个非东协的缔约国分别完成批准程序后,终于达到生效门槛,预计2022年1月即可正式上路。而此一由东协十国,以及中、日、韩、澳、纽等东协五大贸易伙伴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涵盖了22亿人口,26.2兆美元的经济产值,在全球人口及GDP的占比约30%,其规模将超过北美的「美墨加协定」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协议组织。

RCEP的组成,本意是要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除了促成区域内缔约国间可以互免关税之外,同时也涵盖了将推动货贸、服贸、投资、及经济技术的合作机制。尽管这样的经济效益,可能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但各方关注的焦点,毋宁在于因为RCEP的成员国并未包括美国,因而RCEP的成形被视为是中国地缘政治上的胜利。

正因为中国占有与东协毗邻的地缘优势,以致倡议成立RCEP时,并没有把美国纳入结合对象。美国因而另起炉灶,在2010年时就透过亚太经合组织(APEC)发起成立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成员涵盖了跨太平洋的12个国家。而当时做为APEC成员国之一的中国,并未表态要加入,因而使得由美国主导的TPP和RCEP之间,隐然成为美中两强各自拉帮结派相互抗衡的工具。

然而在TPP的成员国尚未达到批准生效的门槛时,2017年美国总统川普却草率片面的宣布退出TPP。于是由日本捡到枪,接棒主导并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于2018在智利签署协定,并于同年底正式生效,但美国则成为CPTPP的局外人。

及至拜登上任以后,为防堵中国日益扩张的国际主导力,虽未见亡羊补牢的重新申请加入CPTPP,但仍积极的推动重返并主导国际区域组织。包括先是结合日本、澳洲及印度组成「印太经济愿景联盟」,和中国的「一带一路」互别苗头。最新的发展,则是10月底出席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东亚峰会,拜登并透过视讯会议宣布,美国将开始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伙伴,就建立一个新的区域经济框架展开会谈。紧接着又在亲自出席于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除公开谴责习近平未能亲自与会之外,并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及英国首相强生,就以前由G7所发起的「重建更好世界(B3W)全球基建倡议会议」进行探讨,以期掌控主导全球气候议题的话语权。

面对拜登具高度针对性的全球布局,中国自然不可能坐视。除了9月间出人意表的申请加入CPTPP之外,中国商务部更在11月1日公开表示,已向2020年才成立的「数位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尽管这个新国际组织,迄今也不过只有新加坡、纽西兰、智利及2021年加入的韩国等共四个成员国。而解读中国何以会有此一举,一方面固然是对全新数位经济时代的超前部署。另方面一旦加入,自可取得主导权,后续如日本、欧盟,甚至美国也想加入,可是要看中国的脸色。否则如果复制以TPP对抗RCEP,以及用印太经济愿景联盟和重建更好世界全球基建倡议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则形同把原本单纯的透过区域经济合作以落实自由贸易体制,质变为国际强权之间合纵连横的政治工具了!

除了旁观以及感概在全球化下,致力于跨国、跨区域的经贸关系,能够经由交流合作而创造双赢的成果,却在大国博弈的零和对抗下,反而乱象频生。就台湾而言,则更是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局中。除了已申请加入CPTPP的前景难卜之外,具前瞻意涵的DEPA在中国已正式表态加入后,虽新闻报导我驻智利代表刘聿绮也表示,台湾同样有意愿加入DEPA。但是不论对国人、企业界、立法委员们及执政团队,DEPA根本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辞,遑论如何评估及决定是否及时可以定调申请加入。如此的落差与脱节,真是只能掷笔三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