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对大陆经济前景的宏观思考

大陆经济恢复情况不如预期,引发两极看法。图/中新社

去年新冠疫情结束以来,由于大陆经济恢复情况不如预期,因此中共不断提出各种救市政策。然而,即使如此,西方「屠龙派」仍认为,由于大陆旧经济模式无以为继,且又面临房市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债务高涨、劳动人口下降、外资撤离、贸易壁垒、经济趋缓等问题,因此就算不会马上崩溃,也将溃而不崩。对于不断「唱衰」大陆经济的言论,中共除了多次重申并举证「中国崩溃论」早已崩溃,并一再强调大陆存在制度、需求、供给、人才等优势,因而回旋空间大、机遇大于挑战。面对这样两极的看法,根本的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评价大陆经济前景?

任何基于意识形态而一边倒地对大陆经济评价,都容易陷入一厢情愿的主观想像。对台湾来说,预判大陆经济前景并弹性因应,是维系经济与政治安全无可避免的课题。因此,虽然各界已有许多讨论,但我们仍透过对大陆两会相关资讯的归纳,以此评价大陆经济前景。如同本报日前分析,大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增速目标,反映中共回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维;经济政策内容,凸显大陆今年经济增长仍多仰赖政府带动;产业政策方向,展现大陆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决心。但除此之外,此次大陆两会还释放出三大讯号:

首先,权力将更集中。从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总理记者会的取消,都意味着大陆权力的更为集中。事实上,从十八大以来,中共强调为因应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势,以及为实践国家发展目标,必须要有强而有力的领导;因而由过去的集体领导,逐渐转向定于一尊的核心体制。这次两会总理角色的确认,只不过是中共政治现实的法制化。这种家父长式的威权体制,其优点是政策延续性高;缺点是较缺乏自我纠错的能力。

其次,政策制订将更务实。虽然中共强调大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但无论是在此次两会或先前诸多会议,中共都直言,其面临包括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等外部问题,以及经济持续回升基础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地方财力压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内部问题。也就是说,在承认且面对大陆经济存在的诸多挑战前提下,中共的政策制定,将回归「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务实风格。

最后,政策执行将更弹性。中共二十大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其象征大陆将扬弃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途径,透过重建中国主体能动性,在政治体制、产业经济、治理模式、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展现更多的「中国特色」,因地制宜的走出一条人类从未实践过的现代化道路。在此情境下,中共不再需要局限任何西方发展的典范,也无法完全参照西方发展经验;因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政策的执行必定将呈现更多弹性。

上述归纳两会释放出的三个讯号,若从负面解读,则可说中共未来将更集权、政策制定将更功利现实,政策执行将更多扞格矛盾。诚然,若大陆不再以追求经济成长为首要政策目标,未来中共最大考验,将是要如何在安全与发展、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但不可讳言,在中共政治体制新常态下,大陆经济发展方向已愈多系于领导人的一念之间。但即使如此,就算大陆领导人一时独断,以致政策或有偏差,在维稳为重中之重的治理逻辑下,中共仍具备反应及调整的能力。

从去年以来,为修复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中共不断调整其政策:包括针对疫情,从动态清零到一夕解封;针对平台经济,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放宽监管;针对房地产,从「房住不炒」到取消限购限贷的「因城施策」。为扩大内需,近期又公布5兆(人民币,下同)规模的工业、农业设备更新,以及兆元规模的家电的更新换代方案;针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下滑,不但多次强调坚持改革开放,还透过包括吸引外资24条行动方案等政策的公布,希望透过扩大市场准入、减少投资障碍、增加政策扶持等举措,增加对外商的吸引力。

种种迹象显示,中共已意识到目前大陆经济发展的堵点,最主要是外商、民企、民众对其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因此,所谓「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大陆经济,究竟将在谷底低荡亦或爬坡过坎?取决于中共如何恢复并提振外商、民企、民众的信心。也就是说,是否能减少折腾,让政策到位,以调动市场能动性,将是大陆经济是否振衰起敝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