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平议四兆人民币输血大陆经济

大陆10月12日新救市政策,由财政部担纲。图/中新社

兆元投资国家发展方案计划概况

中国大陆的新救市政策在10月12日由财政部出场担纲。相较于9月2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联合记者会,针对证券市场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的攻击政策,犹如急奔火场的救火特攻队,财长蓝佛安的救市部队则是带着庞大粮草,稳步前行的大军。他提出的「财政增量」规模加总超过人民币4兆元,目标非常明确:包底债务风险、直接拉动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确保全年经济维持5%的增速。

大陆经济在今年底前面临多重困难,病灶是在企业营收盈余滑坡、房地产价格下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衰退、年轻劳工失业上扬等压力下,遇到季节性的年底结帐压力,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连锁倒债风暴。

所幸北京政府及早侦测警讯,选在十一国庆之前展开一系列的救市措施,从人行在9月24日的记者会、9月26日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直到10月12日由财政部宣布超乎市场预期的「财政增量」政策,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不只展现最高领导人对经济维稳、去风险、保增长的决心,更是习近平上任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

我们总结大陆财政部「四箭齐发」的政策重点,包括(1)「化债」: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增加债务额度,化解隐性债务;(2)「增资银行」: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六大国有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加大信贷投放能力;(3)「护房价」:允许地方政府用专项债筹措的资金,直接购买土地储备,避免房企倒闭贱卖,确保房价稳定;(4)「支持社会弱势」:在十一假期前针对弱势群体发放补助金之后,将再针对学生提出纾困、刺激消费的补贴。

除了这四大关键政策之外,财政部也对社会大众做了重大宣示,例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展现后续还有财政支持的能力;又如「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但可以实现收支平衡」,来化解百姓对地方政府财政恶化、可能无法发薪水、收不到货款的疑虑;同时也宣告「在今明两年集中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财税改革举措」,为持续的财税改革铺垫市场预期。

财政部的救市四支箭,最重要当然是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基本上就是中央政府主导的债务重整计划。从习近平上任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就成为干扰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隐患,政府在2015年至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至2022年、加上去年至今的最新一批,已进行过四轮的「化债」,置换地方政府到期的各种债务,展延到期日、降低利率。2015年的第一轮总共做了12.2兆元人民币、2019年试点「消除隐形债务」用掉1,579亿元,第三轮则用「特殊再融资债」化解1.13兆元的到期债务。

但由于房地产下行,中央财政在2023年再安排2.2兆元、今年1.2兆元的地方政府化债额度,10月12日的记者会则展现「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的决心,基本上包底,确保今年所有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都得以过关。

针对房地产市场下跌的压力,人行已经降准、降息,使得银行的存放利差缩减,整体银行的存放利差与逾期放款率相近,可能造成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因此财政部要求六大国有银行提出增资计划。由于六大国有银行是国家经济与金融运行的基础,强化资本结构还有稳定中小型银行的效果,达到确保金融安定的包底效果。

虽然宣布政策的官员没有提出具体的数据,不过我们估算新发行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可能达到2至3兆元人民币,补充国有龙头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规模在8千亿至1兆元之间,如果加上人行调降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的1兆元强力货币,这次习近平救市的资金规模应该在4兆元人民币之上。

大陆政府大放水的救市政策金额虽大,但与日本长达20年的零利率政策、或是美国欧巴马政府在金融海啸、拜登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宽松政策相较,还是相对谨慎的举措。以大陆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额外汇存底而且外债极低的条件下,财政部应该放手举债来缓解地方政府与国企倒债危机,确保既定5%的经济增长率与社会安全运行。

大陆经济的稳定前行,对于台湾及全球经济都是利多,北京当局的救市措施,加上美元缓步降息、日圆汇率持稳,各国政府积极「去风险」,全球将迎来一个相对稳定的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