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水火不容」的供电结构 论大陆经济的隐忧

工商社论

今夏的酷热天气,让大陆的供电系统再爆危机。向来水量丰沛的长江,难敌六十年一遇的旱情,位在长江上游的水力发电大省四川面临无水可发电的窘境,由于四川又肩负大陆「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任务,四川缺电连带影响依赖川电的沿海经济大省,为大陆接下来的「稳经济」工作埋下重大隐忧。

根据大陆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1年大陆能源结构中,煤炭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67.4%,今年7月比重进一步提高至69%;2021年水力发电占比约14%,其中四川水电占全大陆水电比重达21%,而在今夏8月的旱情中,四川的水力发电量腰斩,从9亿千瓦时降至4.5亿千瓦时,可见缺电的严重性。

去年夏末秋初大陆的限电危机,大家仍记忆犹新,如今事隔不到一年限电再次重演,不同的是去年的罪魁祸首出在火力发电,而今年则是水电出了状况。火电和水电占大陆总发电量逾八成,而这两种发电又与全球减碳进程和气候剧烈变迁息息相关,若大陆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因应,缺电恐怕成为常态。

去年大陆限电危机,与政策的上下传递,以及产官之间的横向沟通出现问题息息相关。大陆领导人在2020年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减碳目标,官方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在2021年随之启动并执行,其中,抑制钢铁等耗能产业的产量,和减少火力发电所需的电煤,成为达成减碳目标的重要关键。

然而,减碳政策的主要权责单位环保部与负责监管工业碳排放的工信部,彼此之间在政策协调和执行面上出现落差,加上地方政府在达成减碳或经济指标之间更倾向后者,导致2021年上半年结束后,主要排碳的钢铁、水泥等产业,以及东部沿海等经济大省均未达到政府设定的减碳标准,迫使官方在第三季端出「能耗双控」政策,即以「总量」和「强度」两项指标,限制高耗能产业的电、煤用量,而当政策下达到地方之后,却出现「一刀切」的全面限电,以及让企业措手不及的临时「拉闸」停电措施,冲击东部沿海的产业链,成为去年下半年大陆经济成长率明显下滑的原因之一。

正当大陆逐渐摆脱去年「能耗双控」带来的限电阴霾,不料今年缺电危机卷土重来,但此次的问题出在大陆中西部高温导致江水干涸,水电站无水发电、电网无电可输,影响所及,不仅是四川、重庆等水电大省缺电,过去依赖「西电东送」的长江下游各省市,用电也拉响警报。

虽说此次长江沿岸缺电是气候异常所致,而且不仅是中国大陆,欧洲也面临几百年一遇的干旱,能源供给同样拉警报,但身为「世界工厂」,中国大陆的缺电冲击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运作,影响层面难以比拟。

从经济层面看,此次缺电危机的重灾区涵盖长江上中下游,这些长江沿岸省市从四川、重庆、湖北,到长三角的江苏、上海和浙江,正是大陆经济成长的大动脉,而电力是支撑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旦出现限电和停电,无疑让这些省市的经济和产业停顿下来,随着限电时间持续延长,必将出现外溢效应,其他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将遭到波及,不仅影响整个大陆的经济复苏步伐,甚至危及全球产业链的供需稳定。

全球气候加速变迁,为各地的供电稳定带来新挑战。就能源发展趋势来看,除了近几年各国强调的「干净」、「安全」之外,实有必要强化「可持续」和「可替代」的重要性。所谓「可持续性」,是在具有淡旺季特性的水电、光电和风电领域上,寻求更佳的储能技术,以四川此次缺电为例,「有水当思无水之苦」,在水量丰沛的季节或年分,应保留更适足的发电水量,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可替代性」,则是「鸡蛋不放在同一篮子里」的概念。大陆推进减碳目标,近年积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但按照大陆国家能源局的规画,到今年底,太阳能和风电占社会总用电量比重仍仅有12.2%。在持续推进减碳目标的同时,有鉴于火电和水电的供电稳定均出现问题,或应考虑加速其他替代能源的建设步伐。

此外,四川为发电大省,常年有富余电力供应其他地方,但从目前缺电的情势看,四川似乎只有单向的对外送电能力,却缺乏接纳外援的输电网路。在此次经历之后,大陆电网建设或需进一步加强双向输送的电网建设,化解突发的缺电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