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内阁施政的蓝图与画图

卓内阁成立至今已满百日,期间部会常提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响亮的目标如何达到?部会也只有一些模糊说法,而没具体的策略。图/本报资料照片

过去行政院施政,总要告诫部会的计划别沦为「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的虚空计划。自5月20日卓内阁成立至今已满百日,期间部会常提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什么境内关外、数位牧民、鲑鱼返乡、什么AI兆立方、2028年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人均GDP超越以色列等等。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响亮的目标如何达到?部会也只有一些模糊说法,而没具体的策略。

就以经济部长郭智辉提出的「境内关外」而言,其想法是要把台湾内需市场扩至日、韩、菲、越南等国的4亿人口,把台湾打造成美食、免税精品集散地的「台湾名品之岛」,每年吸引这些国家3%的人口来台消费。然而,以台湾今日之处境,两岸关系如此紧张,英国《经济学人》几年前还直接点名台湾是地球最危险的地方,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境内关外不就成了「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的空谈吗?

再如,国发会日前提出的四年国家发展计划(2025~2028)擘划四年后的愿景,所订的经济成长率2.8~3.6%,以高推估而言,人均GDP要从今年33,610美元达到2028年42,787美元,平均年增率6.2%。然而,依四年计划,平均经济成长的高推估也只有3.6%,两个成长率的差距不小。根据过去40年的资料,当较低的经济成长要创造较高的人均GDP成长,需具备两条件:一是台币汇率显著升值,一是物价涨幅不能太低;然而汇率升值、通膨升温皆非好事,前者会降低出口竞争力,后者会削弱薪资购买力。国发会究竟在汇率及GDP平减指数(deflator)作了什么假设?这样的假设在动态联立的总体模型下,对经济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在需要进一步申论,否则4万美元的人均GDP愿景岂不又成为「墙上挂挂,纸上画画」?

遥想美援于1965年停止之前,政府于1960年研拟「十九点财经改革措施」以为因应,当年举国缺少资本,没有资本难以进行建设、也无法发展产业,而美援一停自然是雪上加霜,因此「十九点财经改革措施」非常明确就是要「鼓励储蓄,节约消费」来筹资进行建设、带动产业投资,这个计划后来也催生了「奖励投资条例」。当年不像今天有网路平台,让国人了解奖励投资条例有一定难度,为此政府还邀两位画家,用漫画把政策的观念表达出来,这样的政策从研拟、规划、立法、宣传一一有系统的推出,最后这个政策促进了民间投资,让台湾经济得以起飞。1960年台湾一年实质固定资本形成只有426亿元台币,1970年这一年已达2,040亿元,随着投资遍地开花,生产、出口急起直追,十年之间台湾平均每年经济成长高达10.3%,这个改变台湾经济的计划,自然不是「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的虚空计划可以相提并论的。

再看1995年经建会所提的「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从发展亚太营运中心的意义内涵,如何调整政府职能、如何以市场机能取代政府管制、正视两岸经贸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以共存共荣、相关法律如何配合修订,皆在计划里详细论述。这项计划在展望中指出:「预计在公元2000年以后,由于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加速完成,无论是制度法令的健全还是硬体设施的建设,均已完备,我国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到来。」当年政府的施政气魄,于计划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这个施政蓝图自然也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随兴计划所可以比拟的。

新阁上任已逾百日,虽时有描述愿景,也有提目标,口号也响亮,然而每个计划都流于表象,相关数字也不够严谨,有时还不知所云。譬如说,台湾人均GDP过去比的总是四小龙,而近日经长郭智辉、国发会主委刘镜清又忽然说未来期待超越以色列,这些谈话实在有点无厘头。

最后,我们要指出的是,不论是1960年政府研拟的「十九点财经改革措施」、1995年经建会提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都是回应当年困境所提的计划,详实而完整。如今台湾最大的困境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迄今内阁却少有完整的方案,没抓住这个重点,尽提一些不知所云的计划及放烟火式的想法,这是内阁的治理危机。想想,当政策只沦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画图,而非严谨的蓝图,施政岂能成功?此理至明,愿决策当局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