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英国政党轮替后的施政挑战
图/美联社
日子不好过,民心思变!提前举行的英国国会大选,在650个席次当中,执政的保守党只拿到121席,对比拿到逾6成、412席的工党,堪称英国史上执政党最惨烈的一次败选。保守党从执政14年的大党,沦为在野小党,究其原因,可以从「经济与内政」、「外交与国防」进行探讨,并再就政党轮替后的「变与不变」,展望由工党党魁施凯尔领政的英国未来。
在「经济与内政」方面,脱离欧盟和地方自治,是两个重要的关键。为了脱欧,内斗严重、丑闻不断的保守党,对新冠疫情侵袭处理不当、疫后经济复苏又不如预期,高通膨引发的民怨,一次爆发成为堪称「史诗级」的政治海啸。
在「外交与国防」方面,在俄乌战争的过程,首相苏纳克领导的政府积极提供军事武器装备,推波助澜的角色有目共睹。此外,将非法移民送到卢安达的政策,则备受国内外舆论的责难,英国的国际人权形象也因而彻底崩坏。
保守党做不到前首相卡麦隆在2016年提出的「更强大,更安全,生活过得更好」的政治承诺,苏纳克是结束执政的过渡型首相,而在2019~2022年担任首相的强生,则应该负起最大的政治责任。2016年脱欧公投迄今,负面效应随着疫情过后,愈来愈严重。缺乏来自中东欧的低廉劳动力,提振经济不力,重创综合国力。
至于英国的地方自治,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与北爱尔兰,其二则是联合王国国境的城市与乡村。地方自治核心问题的财政自主,在遭遇经济衰退、欲振乏力的时刻,除了大伦敦市这个国际都会以外,各大城市的宣告破产和市政停摆,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全面性影响,例如市政府发不出薪水、大众运输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教育-农业-社会福利的补助大幅减少、乃至于街头和社区堆满无人清理的垃圾。此外,由于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国民健康服务(NHS)因为各级政府的预算不足,医疗成本高但品质低,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而工作薪资不足以抵抗通膨,成为民怨所在的另一个关键。
就政党轮替后的「变」与「不变」观之,在经济与内政上,重大变革势在必行;外交与国防的大方向不变,但可能会降低参与度。首先,调整政策的优先顺序,以及预算的重新配置,可望在三个月内就看到具体的配套措施。其次,传统左派政党的加税、环保、社会福利,以及照顾劳工的「天生使命」,无法只依靠加税就达到目标,而一旦是以举债做为财源的筹措方式,则将不利于长期执政的政府预算之编列弹性。
再者,英国同时做为G7、AUKUS、北约和CPTPP的成员国家,在外交、经贸、国防政策上,与美国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关系,正式接任首相的施凯尔虽然拥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施政方向。然而,如同澳洲的工党政府一样,降低参与程度,减少积极动能,不断微调,将是可以预见的情境。
最后,对于工党政府而言,解决失业和通膨的问题,诚乃当务之急;而发展经济,如果和净零碳排的能源转型无法兼顾,如何做出取舍,是不是意识型态优先,将成为执政初期的挑战。「政府预算有限,民众欲望无穷」,如何照顾年轻族群和中产阶级,教师、医护、农民、各行各业的劳工,乃至于一般社会大众,对于新的执政团队,是非常重大的考验。
本次选举,苏纳克虽保住议员身分,但保守党从党鞭、国防大臣、司法大臣、下议院领袖等内阁高官全部落选,十年内恐怕很难东山再起。原本近乎泡沫化,前身是工党成立前的左派政党「自由党」,如今中间偏左的自由民主党,席次只比保守党少50席,政党版图的剧变,堪称是「百年一遇」。
120多年前成立的工党,在1924年第一次取得执政权,这次地在方与中央选举的空前大胜,离上次1997年到2010年布莱尔和布朗的执政,则时隔14年。民心思变,不足以形容这次选举的结果,新首相施凯尔针对国内外变局,能否提出短中长期的因应对策,解决当前的「多重危机」,还有待后续的观察。不容忽视的是,工党政府可能要体认到「英国只是中等大国」的事实;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带领英国走出乱局,既是任重道远,也是浴火重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