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币3波汇改 总体经济向前走

民众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前经过。(中新社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被公认经历三次重大的跨越式改革,最受瞩目的当属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改。(中新社资料照片

厦门街头美元广告前拍摄的人民币。(中新社)

人民币三波汇简史

汇率,除了是国家间货币价值的体现之外,更是国际经济竞争焦点,甚至是各国国力展示的场域。只是随着大陆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入,早期的汇率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需要。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下称汇改)遂成了大陆汇率市场化过程中,必须攻克的一道关卡,也是大陆总体经济深化改革中最具关键性课题

从历史的演进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被公认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跨越式改革,而最被举世瞩目的当属1994年和2005年的两次汇改。

人民币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始自1994年,这一年之所以重要,在于大陆的外汇市场从「双轨制」(官方汇率与民间汇率并存)改为单轨制(由官方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

这次改革的起因主要是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外汇是稀缺资源,当时大陆政府为了鼓励出口,特许民间出口企业拥有一定比例的外汇(外币),同时以高于「官价」的市场汇率进行交易结算。不过,如此一来,人民币汇率被高估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若不解决,对于大陆发展出口型经济有莫大的伤害。

在此背景下,1993年12月25日,大陆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其核心实际是「汇率并轨」,建立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1994年 人行实现汇率并轨

到了199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过去长期实行的汇率双轨制,实现汇率并轨,开始公布人民币兑美元等货币的参考汇率,并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日内波动幅度限制正负0.3%以内。这次汇改建立了全大陆统一规范银行间外汇市场,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

第二波汇改则是肇因2005年人民币大贬之后出现强大的升值压力。当时美国联准会为持续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指数也一路回落至2005年的81左右,4年时间降幅33%。

在此期间,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在8.27,但人民币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回贬17.5%和19.5%,基本回到1994年汇改时的水平。这时候,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逐步消退,升值预期开始上升,来自日本和美国等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和重估声音越来越强。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大陆央行)公布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改变人民币盯住美元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后来被称为「7‧21汇改」的事件,人行在事实上等于放弃了1998年以来盯住美元的做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一次性重估,人民币也自此进入渐进升值的轨道

事实上,这次汇改的意义相当重大,不仅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贴近「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改后的新制更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找到了重要支撑,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工具

2015年 中间价形成机制

第三次改革则是著名的2015年「8‧11」汇改,2015年8月11日,人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调整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期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此后的1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了8.3%,终结了此前10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33%的升值。

分析指出,这次的汇改优化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加之2013年之后,人行宣布逐步退出外汇市场日常干预。外界普遍认为,这次汇改是人民币向着自由浮动汇率转变的一次关键性的尝试;也正是这样的改革,使得人民币于2015年11月底被批准成为IMF特别提款权(SDR)第三大权重的篮子货币,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