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严选-最忠诚的背叛

巴黎提琴师傅、善良的北爱尔兰天主教居民、数十年的血泪反抗史,以及一名背叛者…,本书作者显然挖到了一个好题材。有丰富历史事件取景,有同志和背叛者的复杂关系身分转变可供角色扮演,而曾经进入、观看和协助北爱尔兰反抗运动的叙事者,不但能以亲自经历现身说法,也能因其「他者」身分把视角拉高,运用长短镜头把这个故事写成一部伟大史诗

只可惜,作者并没有把握住这样梦幻的题材。主角职业设定和占去不少篇幅名琴修理过程,除了解释主角工作自由能随兴来去北爱尔兰之外,与故事主轴无太大关连。故事时间撷取冲突最剧烈的70年代几个片段为开端,以共和军解除武装后的2006年为结尾,在这头尾之间长达20多年的光阴,却只有短短几笔带过。相较于纠葛难解的北爱尔兰问题,这样的省略与跳跃可说相当浪费

幸好,「背叛者」在这部小说里的表现还算不俗。叙事者在首章第一句话就昭告了此人身分,表明打算正面处理这个人物,不想玩弄间谍小说式的悬疑。叙事者与背叛者的关系是本书核心,也是阅读时最令人期待之处,而作者可说延续了前作《诺言酒》(高宝)的风格,以最淡的笔法描写角色澎湃的情绪和人物关系的紧张。

虽说这样的节制与内敛会折损一点背叛者的形象,让我们很难和主角一样看见背叛者被揭穿前的崇高英雄面貌,只能靠同理心想像被最信任朋友背叛的心情,但这样的手法还是可以被接受的。至少,对照于叙事者对北爱尔兰的滥情,还是这样的平淡让人感觉比较舒服自然。

叙事理论主张真实作者与叙事者并非同一人,可能有人觉得多此一举,但阅读《背叛者之歌》还真得运用这样的概念,否则我们实在难以想像凭作者的记者资历,那股流在70年代青年身上同情弱势团体革命的热血,居然在他年过半百后还在沸腾。这样的热情,让叙事者在亲访北爱尔兰冲突现场时,看到的是一种「恐怖之美」,立场不但完全倒向爱尔兰共和军和独派住民,甚至还美化本质恐怖主义无异的暴力行动,视其为「一场所面对的敌人士兵,而不是平民的战争」。即使炸弹行动造成无辜人民死伤,叙事者也认为「要是当初电话亭可以正常运作,那么饭店虽然会被炸掉,但是不会有任何人死亡」,以此为放置炸弹者辩护。

众所皆知,不管是多方冲突、游击战、低强度冲突或内战,在所有武装冲突事件中,受害最大的都是平民。1969年至2001年间,共有三千多人死于北爱尔兰问题上,其中超过半数是老百姓。叙事者看不见这样的事实,显然不是曾因报导北爱尔兰问题而获得新闻奖的真实作者会犯下的失误。也就是说,在叙事者和真实作者的观点之间,出现了一种背叛的关系,让读者不禁对叙事者的观念与想法产生质疑。

当叙事者不可信任的时候,读者就必须自行判断现象寻找意义。尽管书中的叙事者一直想知道好友背叛的原因,但作者不直接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读者解答。因此,叙事者的观点歧异,于真实作者就成为必要的背叛。唯有如此,才能让故事中背叛者的行为有了意义上的深度,也让这本看似松散的小说具有扎实的蕴涵。如果背叛成为必要,反而会是一种忠诚,这是本书最令人玩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