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暗杀威胁的奥运冠军:枪林弹雨中,她决定冒死回家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女子五项全能决赛结束后,场内的BBC广播电台接到了一通死亡电话,一个爱尔兰口音的男声说:“玛丽·彼得斯为英国取得了一枚金牌,爱尔兰共和军可能想干掉她,然后炸掉她的房子。”
电话接通的这一刻,玛丽·彼得斯正在场上和父亲拥抱,时隔15年后的父女团聚,对她有特殊的意义。“我根本不知道爸爸就在看台上,直到他突然从一块大屏幕后面跑过来,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他能看我上场比赛!”
欢乐总是短暂的。得知威胁消息后,彼得斯的反应超乎寻常的冷静与决绝。“一派胡言”,她说,“我这就收拾行李回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首府)。”
慕尼黑奥运会曾被标榜为“和平与欢乐的奥运会”,但同一时期的贝尔法斯特街头,却没有一丝和平与欢乐的影子。玛丽·彼得斯万万没想到,自己生涯巅峰的这一年,也是北爱尔兰暴力冲突最惨烈的一年,近500名同胞丧生。
就在彼得斯夺冠的44天前,贝尔法斯特经历了最黑暗的80分钟——临时派爱尔兰共和军安置的22颗定时炸弹陆续起爆,把这座城市炸了个底朝天。当地报纸是这样描述的:“下午3点02分至3点09分这段炸弹袭击的高峰期内,城内几乎每一分钟都会有一颗炸弹爆炸,整座贝尔法斯特城几乎变成了战场;妇女们被吓得歇斯底里,有些人事后接受了漫长的心理治疗……在过去可怕的一年里,这是最让人闻风丧胆的事件了。”
这一天,1972年7月21日,在历史书里被称为“血色星期五”。
尽管共和军在袭击前发出了多次预警,试图以此来降低平民伤亡。但是通信网络陷入混乱,以及他们在城内放置的炸弹密度过大,使得部分从一个炸弹袭击区域疏散出来的民众,错误地进入了第二个炸弹袭击区域。最终,有9人在这次炸弹袭击事件中身亡,13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
这就是1972年夏天的贝尔法斯特,烽火连天,枪林刀树,这也是彼得斯不顾一切要回到的地方——她的家乡。
“他们(共和军)之所针对我,可能因为我代表英国拿下了金牌,而不是为爱尔兰拿的”,半个世纪后,彼得斯的语气依然坚定,“我怎么可能代表爱尔兰,我生来就是英国人啊。”
1
安土重迁四个字,在幼年的彼得斯身上就得到了体现。1939年她在利物浦出生,11岁那年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全家人搬到了贝尔法斯特。第一次听到要搬家的消息,小玛丽急得哭了出来。
“我坐在楼梯上,听见父亲跟母亲商量要搬到北爱尔兰,那晚我趴在床上哭得死去活来。”
对彼得斯而言,利物浦是童年的白月光,贝尔法斯特才是梦开始的地方。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她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甚至一度听不懂当地人的口音,上课时需要同桌把老师的话逐句翻译出来才能理解。
搬家后不久,彼得斯跟父母和哥哥在北爱尔兰的乡村海边度假,脚踩在绵软的沙滩上,兄妹俩追赶着疯跑,玩得十分尽兴——这个害羞、内向的利物浦女孩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对运动的热爱。
也是从这次度假开始,父亲渐渐发现了女儿在五项全能上的天赋和兴趣,并给予了她最硬核的支持。彼得斯16岁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两吨沙子,父亲在离家不远的田地里挖了一个大坑,供她训练跳远;17岁时,礼物继续升级,父亲送了她一卡车水泥,然后亲手堆了一个圆圈场地,这就是彼得斯最初投掷铅球的地方。
没过多久,彼得斯的五项全能成绩已经在北爱尔兰小有名气了,十七八岁她便开始不断打破区域甚至全国纪录。
这种田间地头浑汗如雨的快乐,随着母亲的病逝戛然而止。在那之前,彼得斯根本不知道母亲得了癌症,她也从没听大人们谈论过任何有关母亲的病情。而令她更难以接受的事情还在后面。
母亲去世后没多久,父亲就娶了当年两人婚礼上的伴娘作为第二任妻子。彼得斯清楚地记得,这个女人从利物浦赶来参加母亲葬礼,某天晚上父亲还问她,愿不愿意搬来北爱尔兰与他们同住——以管家的身份。“大概那个时候,父亲就想跟她结婚了”,彼得斯回忆道,“可能因为我太爱母亲了,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那么快喜欢上别人。”
这是彼得斯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渐渐地她开始回避与家里人的见面,跳远、铅球、跑步也不再只是兴趣爱好,而更多成了一种情绪的出口。
父亲再娶后,带着彼得斯的哥哥一起搬到了澳大利亚,拒绝同行的女儿独自留在了北爱尔兰。那一年彼得斯18岁,依然讨厌搬家,留恋故土,即便这里只是她的第二故乡。
孑然一人,日复一日的苦练,彼得斯已经尝不出什么叫孤独。1958年,这个小镇姑娘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大赛首秀——英联邦运动会,虽然没能斩获奖牌,但第一次代表英国参加国际比赛的彼得斯,已经对“归属感”三个字有了模糊的认识。
2
尽管五项全能天赋惊人,彼得斯的奥运之路并不平坦:1964年她在东京的奥运首秀夺得第四名,四年后在墨西哥发挥失常仅列第九。转折点发生在1970年的英联邦运动会,她一举斩获了铅球和五项全能两块金牌。“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赢过”,彼得斯说。那一年她31岁,体育已经不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一项正儿八经的事业。
意识到这一点还不算太晚。彼得斯很清楚,两年后的慕尼黑是自己最后的机会——没有奥运金牌做注脚的职业生涯,终究不够完美。
然而这个奥运周期的备战并不顺利,1971年北爱尔兰暴乱升级后,街头时有炸弹引爆,公共交通几近瘫痪。虽然有一份体育老师的工作维持生计,彼得斯并没有车,外出训练不得不背着沉甸甸的起跑器和枪,倒两趟公交车再走一段路,到达皇后大学破旧的跑道。公交车为了躲开爆炸,经常在半路掉头改道,彼得斯每次出行都像逃难般颠沛流离,却也因此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训练机会。
“如果一切顺利,在慕尼黑夺金没啥问题”,奥运会开幕还有半年时,彼得斯对自己的状态已经信心十足,而与此同时,贝尔法斯特的局势也日渐紧张。
1972年初,北爱尔兰独立斗争进入高峰时期,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发起的炸弹袭击次数越来越多,导致英国政府不得不在6月下旬派出代表谈判。双方协商在谈判过程中会实施停战——不再制造炸弹袭击事件。
在谈判过程中,临时派的代表人向英国政府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由于英国政府无法接受,谈判在7月9日宣告破裂。同一天,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宣布停止停火行动,双方重新剑拔弩张,贝尔法斯特再度陷入阴霾,人心惶惶。
此时距离慕尼黑奥运会还有整整一个月,彼得斯知道一枚奥运金牌对于北爱尔兰意味着什么。动荡年代中,体育的强心剂意义不言而喻;她更知道自己要拿下五项全能的金牌,要克服的最大阻力来自主场作战的海迪·罗森达尔——前联邦德国的田径奇才。
“我太想夺得金牌了,北爱尔兰人正在遭受创伤,我希望自己能带回一点儿好消息,即便对手很强大。”
慕尼黑奥运会的女子五项全能分两天进行。彼得斯的开局相当完美,她在百米跨栏、铅球和跳高三项都赛出了个人最好成绩,令罗森达尔的主场优势荡然无存。第一天结束时,她已经领先了300多分。那天夜里,彼得斯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每次我看表的时候,指针好像都向后拨了。”
焦虑的一晚终于过去,第二天的比拼是跳远和200米——彼得斯的两个最弱项目撞上了罗森达尔的两个最强项目。德国人此前已经拿下了跳远单项的金牌,在五项全能里又跳出了差点儿破世界纪录的6.83米。而彼得斯在这一弱项上甚至没有跳过6米,领先优势瞬间被缩小到47分。这时还剩下最后一项:200米。如果彼得斯想要夺金,她必须跑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
200米的赛场没有什么意外之喜,罗森达尔以22秒96完赛,彼得斯落后1.12秒仅列第四——看上去她好像搞砸了。
全部比赛结束,被摄影师包围起来的运动员们齐刷刷盯着记分牌,等待最终的名次。罗森达尔双臂交叉在胸前,紧咬嘴唇,低着头来回踱步。彼得斯站在一列人的身后,越过前面选手的肩膀,凝视远方……
直到罗森达尔走过来握手表示祝贺,她才意识到自己以10分的优势赢得了金牌,同时还创造了世界纪录;也是直到夺冠的这一刻,彼得斯才发现了坐在前排观众席上的父亲,这个似乎已从她生命中隐退的男人,悄悄从澳大利亚飞到德国,第一次在现场观看了女儿的比赛。
东道主名将罗森达尔(右)向彼得斯握手祝贺
紧接着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死亡威胁传来。彼得斯拒绝了父亲要带自己回澳大利亚的请求,“我的家在贝尔法斯特,那里有我的生活,我爱的人。”某种程度上,这个电话并没有起到恐吓作用,反而更坚定了彼得斯回到家乡的决心。
3
贝尔法斯特机场被铁丝网层层缠绕,前来接机的人们手捧鲜花,将出口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支自发组团的乐队单曲循环式演奏着凯歌。彼得斯在簇拥中走出机场,坐上一辆劳斯莱斯,后面跟着满载欢庆人群的敞篷卡车。
她看向车窗外,目光所及之处,道路崎岖不平,满是疮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炮火连天,今天没有炸弹,没有烟雾,也没有逃窜,只有在街头雀跃不已的市民。
局外人可能不会知道,雀跃的人们来自两个分裂的阵营。在北爱尔兰最血腥的这一年,原本是两大敌对阵营的人们暂时忘却了干戈,亲如一家,和乐融融地击掌、拥抱、游行,庆祝他们33岁的英雄彼得斯夺得奥运冠军。
夺冠游行中的彼得斯向家乡的人们挥手致意
车子行驶到住所,彼得斯才发现大门已经被贴上了封条,此后三个月她被禁止踏入家门——这可能是共和军使出的终极伎俩了。而那通死亡威胁电话,至今还没在她身上“兑现”。
两年后彼得斯宣布退役,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帮助北爱尔兰各地的年轻人开展体育运动。这期间她因为奥运冠军的身份,数次收到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工作邀请,但被她逐一婉拒:“去那些地方我不会开心的,因为我的家在北爱尔兰。”
“安土重迁”的彼得斯,再一次做出了忠于内心、忠于故土的选择。而这片故土的君主也赐予了她丰厚的回报:奥运夺冠第二年起,彼得斯在另一条荣耀之路上越走越远——
2015年,彼得斯在新年宴会上被授予“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正式封为爵士。勋爵候选人推荐的标准是,各自的领域包括政界、体育、商业、艺术等作出重大贡献。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前甲壳虫乐队成员保罗·迈卡特尼、以及比尔盖茨、贝克汉姆都曾获封这一爵位。
2019年2月,英国女王亲手将代表大英顶级荣耀的嘉德勋章佩戴在彼得斯身上。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不超过25人能佩戴这枚勋章,除了皇室高级成员外,就是各领域(特别是公共事务)顶尖的社会人士。而且与内阁任命不同的是,嘉德授勋是完完全全的皇家私人事务,连掌管国家实权的首相也没有发言权。
彼得斯在嘉德勋章授勋现场
“体育凝聚家国情怀”,这句看起来略显空洞的话,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正如英国女王在授勋仪式上的颁奖词,“玛丽·彼得斯不仅是英国体育界的传奇人物,她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困难时期团结一致,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