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技术创新放到更加突出位置 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发展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造车新势力相继登台亮相,传统车企探索转型之路,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累计销量110.9万辆,同比增长3.9%。

近期,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不仅从顶层设计上为未来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具体路径,也为行业发展注入动能和信心。23日起,人民网推出“展望新能源汽车产业”系列观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剖析产业现状,前瞻未来走向。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和跨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诸多成果

纯电动整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吉利、比亚迪等正向研发的电动汽车专用平台实现量产应用并加速迭代,在模块化、可兼容性、通用化率等方面持续提升;蔚来ES系列的车身铝合金用量均已超过85%,奇瑞EQ1采用大量先进工程塑料覆盖件,推动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应用进一步向国际水平靠拢;国产纯电动轿车平均续驶里程提升至360km,典型A级纯电动汽车法规工况下的百公里能耗降至11-13kWh,典型高性能B级纯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耗达到16-17 kWh。

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19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B状态燃料消耗量达到4.3L/100km(NEDC工况),相比行业平均油耗水平节油25.9%,上汽、广汽、吉利等企业均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新型机电耦合装置,持续功率密度为0.8-1kW/kg,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2%,实现了以矢量控制转矩核心的整车控制技术突破。

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我国已初步掌握原材料、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整车等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实现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国产化。我国车用燃料电池堆单堆功率已达到90kW,石墨双极板电堆功率密度达到2.2kW/kg,金属双极板电堆功率密度达到3.0kW/L,可实现-30℃启动,寿命达到5000小时。

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量产三元材料单体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75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70Wh/kg以上,系统成本下降到1元/Wh左右,与2016年水平相比,单体能量密度提升35%以上,系统成本下降60%以上;量产驱动电机重量比功率已达到4.0kW/kg以上,较2016年提升30%以上。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成立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有力推动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供给与贯通。组建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了若干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对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满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内部需求的根本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巩固动力电池技术优势,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和成本对于实现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至关重要。《规划》提出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技术攻关,在考虑高比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安全性,并对固态电池进行了前瞻部署。

二是着力推进智能网联技术创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网联化、智能化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规划》提出实施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工程,攻关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控制执行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线控执行系统等瓶颈问题,探索中国特色智能网联技术方案。

三是加快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构建安全、高韧性产业链。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命脉所在,直接决定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主导权。《规划》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克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共性基础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

四是产业融合创新,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规划》明确了加快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和信息通信的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以高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技术、V2G技术、能源协同调度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撑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融合发展,加强车路协同技术、智能交通管控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保障新能源汽车与交通体系协同融合。

五是推进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创新技术应用新模式。针对智能制造、产业融合、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场景,《规划》提出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行动,燃料电池汽车与氢能储运示范等,为新技术落地创造条件,为新业态培育提供借鉴、为新应用场景探索积累经验。

六是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新生态。《规划》提出要建立联合研发攻关机制,探索短板弱项技术,跨产业联合攻关基础交叉技术,强调要依托创新服务平台,提高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项目融资、国际合作等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加强测试验证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创新闭环

(作者侯福深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相关链接:

系列观察之一: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增速 打造新能源汽车“强心脏”

系列观察之二:构建世界一流的充换电保障体系

系列观察之三:产销领先 品质跃升 打造制造强国新能源汽车“新名片”

系列观察之四:智能化网联化赋能 支撑汽车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