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辛丑年的台湾经济战略

中时社论

终于度过饱受新冠疫情冲击而纷扰不堪的2020庚子年,迎来2021辛丑年。去年经济可说是「惊声尖叫」连连,太多让人意外之处。新冠疫情以无人预测方式冲击全球经济,各国全面封锁,经济活动停摆。大陆首季因疫情失控,经济奄奄一息,但很快就控制住疫情,随后经济快速回升,固然让人惊讶,欧美先进国家呈现的因应失败、治理失能、经济重挫,也让人意外。印度经济大幅衰退10%,亦显示印度在政府治理、社会体质、经济结构,都有许多需要补强之处。

大陆熬过川普贸易

现在面对的全球经济情势是:即使经过美国川普3年多的贸易战、科技战打击,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但大陆经济仍挺住;而且去年因其他主要经济体全部倒在疫情冲击下,反而更凸显大陆的经济韧性强度。相较去年初,大陆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为强劲,以经济规模而言,在贸易战前的2016年,大陆的GDP占全球的比重是14.2%,去年1年就提高1.1个百分点到16.8%,美国的占比则是持平

去年中美经济之间的消长,让大陆拉近与美国的差距,而今年大陆预估经济成长率可达8%到9%,美国虽然可望恢复约4%左右的正成长,但要到明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与此同时,大陆不论是贸易总额出口等在全球的占比都创新高,顺差金额也创历史新高,甚至连对美国的顺差也再次增加,以单月而言则是高点

某个角度而言,川普辛辛苦苦打了3年的贸易战,一个疫情就让一切打回原形;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中美竞争格局已确立,但大陆能熬过川普的贸易战,调整经济政策与体质,外界不应看淡大陆未来的经济发展

以内部而言,在贸易战之后,大陆确立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政策,以减少对出口(外循环)的依赖。从经济理论与实务上看,规模大的经济体享有比小规模经济体更大的自由度与自主性,因为大型经济体可靠内需支撑成长的需要。例如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出口占GDP比重不到10%,一般视为以出口为主的第3大经济体日本,出口占比只有15%上下。大陆出口占比高点时达4成上下,但近年经济结构调整后早已降到18%左右。以大陆的经济规模,是有再下降、减少出口依赖的空间。再者,内循环的重点其实就是内部消费,大陆平均国民所得已在前年超越1万美元的关卡,是有条件可提高消费占经济的比重。

美国发起经济孤立大陆失败

再以外部因素看,世界非常现实,大陆经济原本就是全球第2大经济体与进口市场,加之成功摆脱疫情干扰实现经济正成长,大部分国家都愿意加强与大陆的经贸关系。具体案例就是去年11月,全球最大区域经贸组织RCEP的正式签署,亚洲主要经济体除印度外全部包含在内;同时赶在去年底大陆与欧盟共同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即使大陆对澳洲祭出贸易战,但上月澳洲的盟邦纽西兰,还是选择与大陆签署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升级版。

这代表的是美国发起对大陆的「经济孤立」已经失败;事实上,去年大陆反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收最多外人直接投资(FDI)的国家,同时吸引上兆外资金投资大陆股债券市。更讽刺的是,即使川普喊中美脱钩、要美企离开大陆,但汇丰一份对在大陆跨国企业的调查显示,有7成美企未来两年要扩大在大陆的供应链,全部外资有75%要扩大投资。如果连美企都如此,就莫怪即使美国要台商离开大陆,一起建立「台美供应链」,但台商大企业还是悄然地透过「两岸联盟」方式在大陆发展。

去年因疫情与抢出货等因素,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赖度上升到史无前例的43.8%,未来纵然短期因素消失而不再走高,不过大概都要在4成上下浮沉;更现实的是,只要大陆经济持续成长、规模加大,两岸一水之隔,台湾经济都难逃大陆的磁吸效应;不仅是台湾,大陆周遭国家都雷同,就如美国周围国家无法逃脱其经济磁吸一样。

台湾经济长期的战略,不仅要把大陆视为生产基地、世界工厂,更应该把大陆当成目标市场,与产业、技术合作的主要伙伴,切忌掉入反中、脱钩的陷阱之中。如果美国政府连本国企业都无法说服其「脱钩」,台湾自愿脱钩岂不愚蠢?